第14頁(第1/2 頁)
第三個進攻計劃:加利利戰鬥
在中加利利,考克吉指揮的阿拉伯解放軍兵力已減為2,000人,處於黎巴嫩軍指揮之下。
以軍總司令部為奪取拿撒勒和保障希布倫谷地的安全,制定了&ldo;迪凱爾&rdo;作戰計劃。
7月15日至16日,卡梅爾上校指揮的以2個營為基幹的部隊展開了戰鬥。這次戰鬥的特點是:充分地利用夜間進行機動和戰鬥,控制有足夠的預備隊;重視奇襲和機動性。由於未將兵力浪費在山嶽地帶和成功地達成了作戰目的‐‐佔領拿撒勒,這次戰鬥獲得了整個以軍的稱讚。
40頁地圖: 加利利&iddot;敘利亞正面的作戰
第四個進攻計劃:進攻耶路撒冷
進攻耶路撒冷的目的有三:一是佔領舊城西南的馬納哈和艾因卡里姆谷地;二是控制舊城;三是佔領耶拉赫賈拉。第一個作戰目的與&ldo;丹尼&rdo;行動有密切關係,是確保特拉維夫‐‐耶路撒冷公路的不可缺少的目標。第二個目的是為了最終佔領耶路撒冷。第三個目的意義在於切斷阿拉伯人至新城的道路。
7月9日至10日夜,埃齊翁旅的1個連攻佔了控制艾因卡里姆谷地的赫茲勒山。另1個連進攻同一谷地的北端未獲成功。
7月11日,新耶路撒冷遭到埃及空軍100公斤炸彈的轟炸。
7月13日至14日夜&ldo;伊爾貢&rdo;營攻佔了馬納哈谷地,但15日又被反擊的阿軍奪回。當夜&ldo;伊爾貢&rdo;得到增援後再度轉入進攻,又攻佔了大部分谷地。以色列總參謀部企圖停火前佔領舊城,命令&ldo;伊爾貢&rdo;部隊和耶路撒冷地區防禦部隊發起進攻,但都沒能突破舊城城牆,在錫安門附近被擊退。
7月17日拂曉,耶路撒冷在其他作戰地區停火前24小時首先停止戰鬥。
41頁地圖 進攻耶路撒冷 (1948年7月9‐16日)
總的看來,十天進攻取得了成功,證明總參謀部的作戰計劃是正確的。包括空軍在內的各軍兵種能夠很好地協同,在大部隊作戰上容易產生的後方供應問題也未對作戰造成大的影響。在戰術上未進行正面進攻,包圍作戰取得了成功。在各次作戰行動中,土兵們都能英勇奮戰。但是士兵,特別是大部分老兵不適應堅守陣地的戰鬥,仍然存在著治安警察部隊的心理。在十天進攻中,以軍亡838人,市民亡300人。據估計負傷者有3,000人。阿軍傷亡數字不詳。
第五節 第二次停火(7月18日--10月15日)
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透過了要求雙方各國政府發布停火令的決議案。這次停火的特點是;首先,它是由美國提議的,其次,它是一種命令式的停火,而非雙方協商的停火,不容許持疑義,否則就給以嚴厲的經濟制裁;另外,這次停火未規定期限,雙方都認為它只不過是單純的停止射擊。以色列政府儘管受到軍隊的激烈反對,但它仍然同意了這次停火。阿拉伯一方儘管有伊拉克、敘利亞的反對(它們認為應當規定停火期限),但最終也同意了停火。
7月18日下午5時30分 (當地時間),停火生效。停火監督委員會主席伯納多特[1
瑞典紅十字會主席,在1948年5月14日聯合國大會上被任命為聯合國巴勒斯坦調解員。譯者]伯爵手下有300名英、法、比利時軍官和10名瑞典軍官,還有18架飛機、
4艘船舶、一批機械化部隊和無線電臺。這些人員廣泛地分佈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國境內。但是,
9月17日伯納多特在耶路撒冷被以色列非正規軍隊&ldo;斯特恩幫&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