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第1/2 頁)
1967年以後,埃及在兩年的消耗戰爭中,給以色列造成很大的人力損失。
對此,以色列構築了各種陣地和工事,建成了一道名為&ldo;巴列夫&rdo;的防線,並對它的堅固性寄予期望。
與六天戰爭的成功相比,以色列後來的軍事失策顯著增加。儘管這次戰爭的勝利不是由於以色列自身的卓越能力,而是由於我們的失策,但其領導人仍抱著以下認識:
1. 埃及方面沒有能力發動進攻。
埃及在蘇伊士運河東岸建立橋頭陣地的企圖將被迅速粉碎。
……這次十月戰爭的結果證明上述認識是錯誤的。
2. 阿拉伯國家沒有能力在兩個方向上上同時發動進攻。
……這也是戰略判斷上的錯誤。
3. 在以色列的軍事優勢面前,埃及唯有屈服。
(二)十月戰爭以前,以色列對埃及的軍事戰略基於如下考慮。
1. 炫耀軍事優勢,使埃及方面放棄戰爭,並努力造成一種使埃及感到不能同出色列對抗的氣氛。
2. 運河一線是阻止埃軍進攻的特殊屏障,它具備作為安全國境線的重要條件。
3. 粉碎埃軍的進攻準備。
一旦發現埃軍進攻徵候,便以優勢空軍實施先發制人的進攻。
4. 努力控制沙姆沙伊赫周圍海域,以便確保通往紅海的海上交通線。
5. 以先進的情報系統預先查明一切進攻徵候,為戰爭準備及動員爭取充裕的時間。
從1967年至1973年間,以色列基於上述戰略考慮,陶醉於六天戰爭的勝利,拒絕一切方式的和平解決,以武力威脅周圍各阿拉伯國家,堅持敵對行動。
對世界,巧言令色地宣傳阿拉伯國家是行屍走肉,說埃及等國已失去生存的支柱。
結果,公正的和平解決之路被堵塞,戰爭不可避免,埃及除了使用武力之外別無其他解決辦法。
三、埃及的軍事戰略
(一)同以色列之戰是挽回名譽之戰,是正義之戰。
當時,我們經常思考現代武裝衝突的制約條件和可能取得的效果。
美蘇兩方以核均勢和在中東的政治、外交及軍事上的利害關係為背景,推行緩和政策。十月戰爭就是在這種複雜的國際形勢下進行
的。
制定國家戰略時,我們考慮到了國際形勢對中東戰爭樣式、方法,手段及界限的制約,戰爭對阿拉伯國家及全世界的影響。
所以,我們根據如下的目標計劃了十月戰爭,以常規武器打一場區域性戰爭,用武力手段改變中東的力量對比,摧毀以色列理論上、戰略上的基礎,為其他阿拉伯國家參戰爭取時間。
當時最高的戰略目標之一,是對以色列的&ldo;安全&rdo;政策進行挑戰。
即:依靠軍事力量最大限度地消滅敵人,讓敵人認識到繼續佔領我們的領土是要付出高昂代價的。
敵人的&ldo;安全&rdo;政策,是建立在政治,軍事及心理上的訛詐政策上的,今後也不會具有自衛性質,
(二)埃及的軍事戰略是我國獨自的思想產物,決不是從西歐或東歐輸入的,它是從1967年失敗以來體驗的嚴酷現實中誕生的,是在科學技術的探索和運用中成長的,是在流血犧牲的戰爭中進步的。
1967年時,由於缺乏軍政相互協調的總戰略,軍隊沒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準備便接到突如其來的政治決定,並為表示支援這種決定而參加了戰爭。
當時,軍隊不知道應達成的軍事戰略目標是什麼,只是盲目地向西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