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海派文化(第1/3 頁)
說到撒錢,穆林是熟悉林葉套路的,只不過這次要怎麼撒,撒多少?
“鼓勵不回鄉,今年過年不回鄉的,每人獎勵888跨歲補貼獎金。”林葉解說道:“春節年年都能過,補貼獎金可不是年年都能有的。出來打拼的人,都是為了啥?不就是為了賺錢嗎?誰會和銀子過不去?”
“也是,本來就猶豫要不要回鄉的,估計這是一針強心劑,幫助他們下決定了。”
“海城這邊估計問題不大,其他地方可能達不到百分百,還是要提前做好應急安排。”
“節後頂班多給加班費成嗎?”
“可行!”
“唉!要是全國各地都像我們海城那麼容易就好了!”
“讓全國各地都一起讓人嫌棄?”
“我就搞不懂了,為啥我們海城人那麼遭人嫌棄,卻還有那麼多人要來?”
“那還不是歸功於海派文化?這是歷史啊!你自己祖籍都不是海城的呢!”
“這有祖籍啥事兒?”
“你這海飄第三代,管自己叫海城人吧?”
“那當然!”
“穆叔這海飄第二代,管自己叫海城人吧?”
“還能有假?”
“穆爺爺這海飄第一代,在澳洲管自己叫哪裡人?”
“海城人啊!”
“明明不是出生在海城,為什麼說自己是海城人?”
“因為他四五歲就到了海城,從小就是在海城長大的,算是海城人了吧?”
“那他現在國籍都加在澳洲了,應該算是澳洲人了,為什麼還說自己是海城人呢?雙標?”
“這……好吧!你難到我了!”
“因為海城是染缸啊!”
“越說越糊塗了!”
“這染缸並非指染上壞習慣,而是說,凡是在海城生活過的人,血液裡都會被染上海城的色彩,一輩子都難以洗掉。基本上,做過幾年海城人,這輩子就會帶著海城氣!”
“是嘛?那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
“那要看這人還在不在海城了,出了海城,差不多就得遭嫌棄了!”
“怪不得海城出生率那麼低,人口增長卻那麼快,敢情是來的人都不敢離開了啊!”
“強盜邏輯了哦!”
“照你這麼說法,邏輯能成立!哈哈哈哈!對了,我覺得你說的這些挺有意思的,聽誰說的?”
“上次包餃子,跟談斯文聊天兒,他吐槽的一些海派文化的有苦難言。”
“來來來,分享分享!”
“說到海派文化啊,還是要追溯到海城人文的形成……”他們又開始了海闊天空的交流。
海城在600多年前就是個小漁村,後來周邊的繁榮城市開始了在海城經營,出海,慢慢地,城市形成。
這個城市裡大多都是語言不通的江浙話,慢慢地,為了交流方便,再加上滬語,形成了現在的海城話。所以,海城話沒有書面形式,完全就是為了交流形成的語言體系。
之後這些用著這些話語的人,就自稱海城人,揭開了海城風格的開端。海城自古都是移民城市,本地居民能夠達到20就算多了。
來海城紮根的人,則大多都是打拼淘金。打拼的人最怕啥?無非就是賺不到錢,或者賺到了又破產,亦或是有錢了沒命花,全都捐給藥廠。
所以海城人在別人的眼裡就是,怕死,怕生病,摳門!海城人認為其實這也沒啥錯啊!賺錢不容易,能在打折時候花50塊錢買一條裙子,為啥要花100?當冤大頭呢?那叫不會過日子!
再說一個最受鄙視的一點,叫排外。說實話,這海城就沒幾個海城人,排外個啥?還不是自己排自己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