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不過想想也對,現在各地還沒亂起來呢,關外還不是後世的「香餑餑」。
沒有戰亂,沒有災荒,就算是家裡的土地都被地主們買走了,但農民還是能謀生的,當長工、做佃農都能活得好好的。
畢竟是故土,祖祖輩輩都埋在這裡,人際關係都在這裡,要不是逼不得已,實在活不下去了,誰會想不開往苦寒之地搬遷啊。
想起自家給鎮上的官爺送了肥雞和大魚,黃豆芽一陣心疼,頗有種讓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滑稽感。
不過黃豆芽對此並沒有特別的生氣,有人護送總比自家走來得安全。
這一大家子就大哥一個壯勞力,真要在路上碰到點事,可能全家都得交代在路上了。
「你家有兩個驢車還往關外走?你家這條件何必背井離鄉呢?」張三和趙四是負責護送移民隊伍去往關外的兩位官爺。
他倆是從更南一點的地方過來的,一路上護送想要去關外的人家安全,這一路上隊伍愈發壯大,黃家所在的縣城是他們的一個駐紮點。
因為收了黃豆腐的禮,鎮上的官爺倒是很有良心,特意交代張三和趙四,讓他倆在路上照顧一下黃家。
除了雞魚,黃家五口人還讓他賺了一百文的中介費,這個官爺倒也算是良心未泯了。
無論大小,也無論男女,一人二十文。
因為這個制度,各地的小卒小吏非常樂意給關外輸送有移民意向的百姓。
只不過礙於政令,他們只敢悄悄地進行,畢竟哪個縣官都希望自家縣城人丁興旺,誰也不願意治下的百姓越來越少。
也是因為關外的來者不拒,全國各地的乞丐都少了很多,不明就裡的人見了,還以為多國泰民安呢。
「好啥呀?都是砸鍋賣鐵置辦出來的,這一家子都是走不了路的,要是沒驢車,都怕走不到關外。」
黃豆腐雖說是個農民,但從小就跟著阿爹出門做買賣,也算是見過世面的,尤其擅長跟人打交道。再加上張三趙四的有意照顧,三個男人很快就熟識了起來。
雖說跟兩人熟悉了,但黃豆腐也留了心眼,生怕自家因為條件好再被人當成肥羊給宰了,深諳「客不離貨,財不露白」的處世哲學,像模像樣地開始哭窮。
張三和趙四就是個小兵,也是窮苦出身,來回護送的都是窮得連褲子都沒得換的窮苦人,他們從來沒在這些人身上撈到過什麼油水,此時問話也只是單純地好奇,還真沒有什麼壞心思。
張三和趙四掃了一眼驢車上的人,發現這黃家還真就黃豆腐這麼一個壯勞力,剩下的不是小孩就是女人,對黃豆腐反而升起了同情之心。
一個男人要養這麼一大家子,還真是挺不容易的,黃老弟的負擔還挺大。
這一路上,張趙二人淨跟老實蔫吧的勞苦人打交道了,冷不丁碰到黃豆腐這麼個能說會道的,兩人的話匣子就徹底開啟了。
三人足足嘮了一路,直到中午,一行人找了個地方歇息,這才算是停了嘴。
跟黃家全家坐驢車不同,從南邊過來的這一行人全都是靠腿走過來的。
行李放在板車上,家裡的壯勞力輪換著推車,小一點的孩子被母親綁在身前,稍微大一些的孩子被大人背在身後,雖說是正常的遷移,但眾人看著跟逃荒的難民沒啥區別。
黃豆芽坐了一上午的驢車,顛簸了一路,感覺骨頭架都快散了,但是見到其他人的情形,非常有眼力見地把抱怨的話咽回了肚子。
走了一上午,大家早就人困驢乏了,雖說是春天,但中午的大太陽也照得人暈眩,大家停在了一片小樹林中,準備吃個午飯,錯過最熱的晌午,歇好了精神再繼續趕路。
走了一路,大家也都沒啥力氣做飯了,黃家人倒是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