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蒙古統治者崛起於草原,所以忽必烈之前的歷代統治者對農業重視程度不足。忽必烈即位後即在中央設立大司農司,專管勸導、督察農事,實行重農政策。另外又將&ldo;戶口增,田野闢&rdo;定為考核官僚的首要標準。朝廷鼓勵墾荒,一再興修水利,重視農業生產。
他還改變以往不重視儒家的傳統,延接儒生,講論治道。下詔重申儒戶免除部分賦役的規定,設立諸路提舉學校官,重建地方學校教育體系,在中央設立太學,教育勛臣子弟。
忽必烈的漢化政策順應了漢族農業文明的發展趨勢,推動了蒙古國最終轉變為元王朝,但同時保留了大量蒙古舊制,保護了蒙古貴族的利益,阻礙了社會進步,這些舊制主要有那些呢?
投下制度。投下意為分地、采邑,又引申為擁有分地、采邑的諸王貴族。中國在秦漢之後就基本上取消了分封制度,從而擺脫了地方坐大,擾亂中央之禍。蒙古的投下封主權力很大,往往專擅自恣,橫為不法。他們在中央可以用不同方式薦用私人,參與政務,成為元朝統治集團中遊牧貴族保守勢力的代表。
斡脫制度。斡脫指為蒙古統治者經營商業和高利貸的西域商人。他們所放錢債利息很高,息轉為本,又復生息,成為&ldo;羊羔息&rdo;。入元後,斡脫得到政府保障,他們到處倚勢橫行,追逼錢債,致使很多人家破產。
中國卷 第三編千年後的一聲長嘆(13)
賜賚制度。蒙古時期大汗向諸王貴族賞賜大量金銀財帛。除即位時的賞賜之外,每年還有固定的歲賜。巨額的賞賜造成了元朝統治的極大負擔,為後期的財政困難埋下禍根。
怯薛制度。怯薛乃蒙古大汗的宮廷護衛親軍,其與蒙古皇帝的關係實際上是草原時代貴族與其伴當(家臣)關係的遺存。所以他們可以在朝廷大臣入宮奏事時在場陪奏,參與議事。平時也可以直接奏準皇帝,越過中書省頒發聖旨、璽書,擾亂政事。成為最接近權力源頭,卻又超越官僚機構之上的一個不安定的集團。
此外,類似的蒙古舊制還有很多,如達魯花赤制度、札魯忽赤制度等等,它們夾雜在元朝的官僚機構中發揮著作用,處處體現著這個政府的二重性,直至其滅亡。忽必烈的這些改革措施總體上沒有改變元王朝&ldo;馬上得之,馬上治之&rdo;的傳統習慣,最終導致這個大一統的王朝不到百年而亡。他以後的一些繼任者,雖然也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進行了一些改革,但總體上停留在他的範圍之內,沒有從根本上動搖草原民族統治的特性,當然很難起到實質性的效果。
修枝補葉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自幼深受中原文化的薰陶,還在藩府時就多招當時有名望的儒者當老師,主張以儒學治天下。即位後,將名儒程鵬飛、尚文、郝天挺、劉敏中等延至京師,參與政務。他自己的老師李孟也被任命為中樞平章政事,言聽計從。在國子學實行分齋教學,下兩齋名為遊藝、依仁,中兩齋名為據德、志道,上兩齋名為時習、日新,學習內容和學生程度有確切的區分。漢人學生由中齋升入上齋起,蒙古、色目人由下齋升入中齋起,實行&ldo;升齋等第法&rdo;和&ldo;積分法&rdo;。方法是根據學生的月考成績,優等者給一分,中等者給半分,下等者不給分,年終積分至八分以上者升補上一等級,不能升等,來年積分即歸零。同時開始恢復施行科舉考試,既滿足了漢人開科取士的要求,又適應了元朝統治集團延攬人才的需要。這是他在位期間的最大貢獻。還下令將《尚書》、《大學衍義》、《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鑑》等書翻譯成蒙文。但仁宗的漢化改革遭到以其母親答己為首的貴族官僚的強烈不滿,最終沒有繼續下去,以失敗告終。
元英宗碩德八剌,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