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2 頁)
忽必烈消滅南宋,完成了大一統的基業,元朝的國運也隨即達到巔峰。但由於常年的叛亂和窮兵黷武,中衰的因素已經在潛滋暗長了。從統一的那一天起,各地的起義聲音就沒有斷過。尤其是江南的反元聲勢更加高漲,有江西人杜可的白蓮教起義,福建人陳桂龍、陳大舉叔侄的起義,廣東人林桂方、趙良鈐的起義,歐南喜的起義,浙江人楊鎮龍的起義等等大小近二百餘起,一時間稱王稱帝、樹旗立幟者猶如雨後春筍,遍地發芽。大臣宗室的叛亂也此起彼伏,從未停息,如江淮大都督李之亂、宗師大將海都之叛、東北宗王之叛,以及其它汗國的紛紛離心自立,無不蘊含著這個盛世王朝流光溢彩的表面下山雨欲來的底子。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在統一後,往往會有一個上升階段,鼎盛的時間一般比較長,史家譽之為&ldo;盛世&rdo;。然而元朝是個例外,這樣的盛世並沒有存在過。清朝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總結說:&ldo;內用聚斂之臣,視民財如土苴,外興無名之師,戕民命如草芥。&rdo;所以忽必烈去世元成宗即位後,一位姓吳的教官上&ldo;定本十六策&rdo;時指出當時的情形是&ldo;官吏奸貪,盜賊竊發,士鮮知恥,民不聊生……大臣持祿而不言,小臣畏罪而不敢,以朝三暮四之術,愚醉生夢死之民……雖非大亂,亦未可謂之治矣&rdo;;&ldo;是內而朝廷,外而郡邑,無一事無弊,無一處無病,尚何足以為國乎!&rdo;(元&iddot;劉塤&iddot;《隱居通議》)忽必烈留給孫子的就是這樣一份遺產。大一統的元王朝不到百年而亡,追本溯源,不能不說禍埋於此。
2立儲無制‐‐‐覆亡之助
選取接班人,這在權力過於集中的封建社會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它直接關係到這個國家政局的穩定,甚至是興衰,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少。那麼蒙古這個從來沒有受到過漢文明薰染的民族,他們是怎樣傳承皇位的呢?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在立儲問題上雖然出過不少亂子,有名的如唐太宗之&ldo;玄武門之變&rdo;、明成祖之&ldo;靖難之役&rdo;,但總體上還是比較順利的。皇帝即位定下太子,父死子承,代代相續,這對封建社會高度集中、毫無監督與保障體制的皇權之平穩過渡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國家的動盪和不必要的內部紛爭,維護了政權甚至是國家的統一。然而元朝因為崛起於大漠,沒有受到漢文明的薰染,在儲貳一事上就頗起紛爭,內耗不斷,這也是它日後分裂的伏筆。
中國卷 第三編千年後的一聲長嘆(7)
蒙古建國前就建立有一種氏族軍事的制度,即&ldo;忽裡臺&rdo;,在蒙語裡是&ldo;聚會&rdo;的意思。是由部落或者是部落聯盟的首領參加的一種議事會議制度,早期主要用來商議推舉首領、決定徵戰等有關諸部的重大問題。貴族們必須按時到會,不參加或是遲到者要受到處罰。而且有明確的法令規定:如果任何人不經過諸王的推選,就自行其是想當大汗,那麼就要處死,決不寬容。這種會議形式在成吉思汗時期演化成蒙古宗王大會,重要大臣同時與會。蒙古國建立後,蒙古首領的公選制向世襲制邁出了一大步,大汗只能從成吉思汗的子孫中選出。但新汗的具體人選還是不固定,而且必須透過忽裡臺會議的推戴。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沒法馬上召集忽裡臺,就會出現汗位懸虛的情況。同時,成吉思汗家族中的諸王也是忽裡臺的主要參加者和主導力量,這就為日後子孫們爭奪汗位提供了一個合法的途徑。當年毛澤東說:&ldo;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rdo;還是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