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1894年清日兩國的戰爭,清國用干支紀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戰爭》;日本國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歐美國命名《first -japanese war》。清國和日本國的命名均不能準確表達戰爭當事國的主賓關係。近代以來日本人改稱&ldo;日清戰爭&rdo;,中國人繼續延用清人定義的&ldo;甲午戰爭&rdo;或衍生&ldo;中日甲午戰爭&rdo;的稱呼。依據國際上對戰爭命名的慣例,明確作戰當事國的主賓關係,本著題名《清日戰爭》,而在日本國角度敘述戰爭時,使用&ldo;日清戰爭&rdo;的表達方式。
本著少量使用&ldo;中國&rdo;&ldo;支那&rdo;的用語,早期&ldo;中國&rdo;一詞偶見於清國洋務派李鴻章的外交用語中,日本報刊媒體中亦有少量應用。但是大清朝廷並不完全認同中華或中國的稱謂,因為中華帶有以漢人文化背景的濃厚色彩。
日本的近代史不把清國看作真正意義上的中華,中華是以漢唐文化為代表的民族傳承,清國的華夏子孫只是附庸於大清蠻夷統治下,生存在自己土地上的一個大民族。日本在區別滿洲人和漢族人共同存在的國家時,引入了西方詞彙中的外來語&ldo;cha&rdo;一詞。日本語&ldo;cha&rdo;的西文字表述為&ldo;支那&rdo;,發音為&ldo;西那&rdo;。&ldo;支那&rdo;一詞,中性的表述了近代日本對華夏漢民族的認同,對她擁有文化的敬仰,以及對滿洲族的區分。&ldo;支那&rdo;一詞的漢文描述和應用,在近代史書裡可以看到中國人並不忌諱的痕跡。隨著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戰爭的長期擴大,原本中性的&ldo;支那&rdo;一詞從侵略者嘴裡吐出,就逐漸形成了帶有貶義的概念。中國的崛起和對&ldo;支那&rdo;稱謂的非認同,是現代中國反對戰爭,不忘日本曾經傷害過中華民族的政治取向。
本著的構成以日本國內收藏的歷史文獻為主要資料源,書中對戰爭的敘述和圖表的解說,是歷史上日本人對日清戰爭的一般認識。由於清國官方缺少對戰爭的準確記錄和統計,本著使用日本文獻研究清日戰爭,會與中國的歷史通說存在矛盾或片面性,作者期待中外研究者逐漸澄明正確的歷史史實。書中收錄的照片、繪畫、統計表等文獻,僅反映當時代日本人及歐美人對戰爭描繪的記錄,非作者對戰爭當事國褒貶的立場。
本著使用的統計資料及表格資料,主要採用了日軍參謀本部1904年編篡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戦史》8卷;2005年舊陸軍省編篡的《日清戦爭統計集》4巻;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公開的館藏文獻資料。各文獻記載的個別資料存在差異,誤差理由和產生的原因不明。基於尊重歷史文獻記載的思考,本文和表記如實轉載特此說明。
本著完成之際,誠意向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東京都立圖書館、武藏野市圖書館、西東京市圖書館、資料協力的圖書館致以謝意。對致力研究和整理清日戰爭史料的中日學者表示敬意。向長年給予本著協力的張黎明博士致謝。書中的參考資料及引用文獻列記《參考及引用文獻》,特此鳴謝。
1119 清軍敗退平壤。東學黨農民軍再度蜂起,轉戰全州、泰仁、淳昌等地抗擊日軍。11月起義軍公州之役失利,12月28日全琫準等首領遭降者告密被捕,朝鮮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失敗。圖為全琫準被逮捕後移送的場面。
1415 清國艦隊主力戰艦鎮遠號,對日艦隊構成極大威脅。黃海海戰中,鎮遠艦成為日艦的重點攻擊目標,由於艦體裝甲雄厚,艦表雖然傷痕累累卻未被擊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