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1/2 頁)
一
頤和園仁壽門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1898年6月15日),對於慈禧來說似乎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春末的一天。然而,對於帝師翁同龢來說卻是一個不普通的日子。這一天是老人六十九歲的生日。可是,令這位已經伴隨光緒帝學習和生活近二十年的老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天自己的人生軌跡出現了陡然的轉折。
這一天天未亮,翁同龢與往常一樣,早早就與其他的大臣一起,來到頤和園朝房外,等候皇帝的召見。頤和園修好以後,慈禧時常駐蹕這裡,光緒帝也就必須按時到頤和園向慈禧請安,並諮詢對軍國大事的處理意見。前日,光緒帝按慣例來頤和園給慈禧請安,所以翁同龢等大臣們也就在頤和園留宿值班。這天,天氣特別陰沉,晚春的小雨下個不停,&ot;簷滴有聲&ot;(《翁同龢日記》)。此時,翁同龢的心情也猶如這陰鬱的天氣一樣,難以豁然。
不一會兒,御前太監就傳呼諸大臣進殿,但同時又宣佈&ot;著翁同龢勿入&ot;。聞聽此言,在場的人無不面面相覷。當其他大臣魚貫而入,孤零零的翁同龢依然正襟危坐在朝房外等候。宦海沉浮了數十年的老人已經預感到某種不測即將發生,在&ot;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ot;的封建君主專制的時代裡,身為臣下,此時的他也只有等待命運的安排。三刻鐘左右,被召見的大臣紛紛退出,並從翁同龢身邊匆匆而過。隨後,御前大臣出來傳一份罷免翁同龢一切官職的上諭,其主要內容為:
第83節:&ot;規範&ot;變法(1)
&ot;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ot;(《光緒朝東華錄》)
這份出乎人們預料的上諭讀罷,老人已是涕淚縱橫。
人們不禁要問:翁同龢與光緒帝之間親如父子,怎麼在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就有這樣的上諭頒下?
師徒二人也會出現在一些事情存在不同見解的情況,但萬萬不到一定要把翁同龢從身邊趕走的地步,即使在開缺前一日,同僚們依然見得兩人十分融洽。
&ot;即在開缺前一日,(翁)尚在內廷行走,上意固魚水契恰如常也。&ot;(《蜷廬隨筆》)
顯然,驟然終止老人的官宦生涯並將其開缺回籍的上諭出自慈禧的旨意。事實也確實如此。&ot;此旨系剛毅、西太后親自手擬&ot;(《崇陵傳信錄》)。據說,光緒帝得知慈禧要頒下如此的詔書,竟然驚得瞠目結舌。
宣詔時,光緒帝&ot;戰慄變色,無可如何,驚魂萬裡,涕淚千行&ot;(《清廷戊戌朝變記》)。
二
從上諭看,慈禧給翁同龢羅列的必須開缺回籍罪責有兩個:
1?&ot;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ot;
也就是指責翁同龢最近一個時期做事難服眾論,同僚中已經有人多次參奏。
2?在召對時,&ot;喜怒見於詞色&ot;
也就是指責翁同龢在召見時,不夠恭謹,喜怒情緒見於召對時的言辭與面色中。
康有為
梁啟超
如果說兩條罪責中,&ot;眾論不服&ot;是工作的失誤,那麼&ot;喜怒見於詞色&ot;充其量也只能歸屬於工作態度,將其作為開缺回籍的理由太過牽強,大有&ot;欲加之罪,何患無辭&ot;的味道,顯然這一條是為了配合&ot;眾論不服&ot;,避免孤證,使其更有說服力罷了。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