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范陽盧氏(第2/2 頁)
崔氏,曾任齊州大中正。
而李公恗所著《類例》則認為,論門第,首崔楷,後季舒。
如今身居高位的崔弘度、崔弘升兄弟便是崔楷的後人。
無論如何,澈哥兒祖父是坐實了老二的名頭。
當然,這都是過去的老黃曆了,至少范陽盧氏無論是哪一房,都不能夠再當起甲門之首的讚譽。
世家大族在亂世之中習慣兩方下注,西魏、北周亦有盧氏子弟出仕,其中燕郡公盧光更是一手教匯出北周武帝宇文邕這位雄主,為北周帝師。
只是盧光死後,其子盧賁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早在周武帝在位時,盧賁慧眼識人,便已經在暗中結交楊堅,在周宣帝死後,是盧賁帶領兵馬,威懾百官,才讓楊堅從容上位掌權。
隋朝建立後,盧賁得授散騎常侍,兼任太子左庶子、左領軍、右將軍,早年間的投資,贏得了豐厚的回報。
這麼一個聰明人,卻偏偏被權欲衝昏了頭腦,由於不滿高熲、蘇威掌權。
盧賁於是聯合擺爛二人組之一的劉昉、上柱國元諧、李詢、華州刺史張賓等人,謀劃廢了高熲、蘇威,由他們五人共同執掌朝政。
同時計劃廢立太子,推晉王楊廣上位。
事敗後,可把當時正在晉陽的楊廣嚇得夠嗆,沒少在時任總管府長史的崔澈面前叱罵這五人。
楊堅深究此事,劉昉、李詢、元諧三人將事情都推到了盧賁、張賓的頭上。
群臣請求將二人處死,只是楊堅念在他們昔日的功勞上,免其死罪,削職為民。
不久,張賓抑鬱而死,而盧賁卻得以起用,任檢校太常卿,但終究不能修復與楊堅的關係,被派去刪定音律去了。
再也不復往日權勢。
若非朝中無人,燕榮在十餘年後升為幽州總管時,也不敢肆意折辱盧氏子弟。
崔澈出自五姓七族之一的博陵崔氏,當然不可能學習燕榮這個鮮卑武人的粗魯手段,以范陽盧氏子弟充當小吏、士卒,作為羞辱。
如何拉攏范陽盧氏,僅僅只是崔澈需要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
幽州可比青州形勢複雜得多,楊堅希望崔澈能謹慎處理與庫莫奚、契丹等部落的關係,不要影響了南攻北守的大戰略。
但崔澈也滿懷私心,打算在這些部落之中,建立自己的威望。
至於高句麗,與幽州總管府轄地並不接壤,雙方之間還隔了一個營州總管韋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