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均分其利(第1/2 頁)
其實在韋藝來之前,崔澈就曾考慮過私開灘田,牟取鹽利。
說到底還是被錢糧二字給逼的。
如今偌大的崔府,全靠楊麗華的食邑在支撐,也讓崔澈陷入自我懷疑:我穿越到隋朝,是來吃軟飯的?!
雖說楊麗華並不計較,按她的話來說就是:
‘我把天下都給了父皇,又怎會與崔郎計較錢糧。’
可崔澈還是覺得在妻子面前直不起腰來。
當然,每次行房後,過於勞累,彎得就更厲害了。
崔澈之所以遲遲沒有付諸行動,還不是手下之人不具備經商之才。
而崔澈愛惜名聲,更不可能親自操持這販鹽的買賣。
如今韋藝主動提起,崔澈自然動心,卻沒有急於答應,而是故作猶豫。
韋藝見他猶豫不決,繼續慫恿道:
“我等只需開田百畝,就能得食鹽萬斛,若是過海販賣,子澄可知這是多大的財富!”
崔澈還是沉吟不語。
韋藝心急如焚,但還是耐住性子勸說道:
“膠州有海運之便,臨近海外諸國,即為地利;
“你為青州總管,我為膠州刺史,便是人和;
“地利、人和俱在,唯欠天時,所謂天時,不過是海上氣候,只要不時時遇著狂風巨浪,三年任期內,你我能攢下鉅萬家資!”
崔澈這才嘆道:
“韋公所言,澈亦為之動心,怎奈崔某不擅經營...”
韋藝見他鬆了口,大喜過望,立馬將事情攬在了身上,打斷道:
“子澄無需為此憂心,此事便由韋某操持,事成後,你我均分其利。”
韋藝之所以非要拉崔澈入夥,自己把事情包圓了,還要許諾與他均分利益,無非是三個原因。
其一是崔澈此前大肆提拔吏員,耳目遍佈青、膠、光、莒四州,真要自己單幹,怎麼也瞞不過他。
其二是韋藝並不清楚曬鹽法的具體工藝,而懂得曬鹽工藝的鹽工全在崔澈的掌控之中。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崔澈麾下有三千鹽兵,負責保衛鹽場,沿海巡視各地灘田。
不把崔澈拉入夥,估計還沒產鹽,場子就讓人給端了,這種做法也稱取締非法生產窩點。
基於這三個原因,韋藝必須得到崔澈的支援,才能拿下這樁大買賣。
崔澈見韋藝都已經開出了這樣豐厚的條件,終於鬆口答應下來。
二人約定私開灘田百畝,由崔澈抽調鹽工,其餘全由韋藝負責,崔澈派遣親隨王德參與經營。
王德便是當日自稱王五,與趙文一起偽裝鹽工之人,也是在崔路反叛時,忠心護住的家奴之一。
親兄弟做買賣也得把賬算清楚,所謂王德參與經營,其實就是從中監視,崔澈不可能任他韋藝說是多少進賬就是多少進賬。
事情談妥後,韋藝這才問道:
“子澄能否約束麾下鹽兵?”
崔澈聞言,邀請道:
“韋公不妨與我往城外軍營走一遭。”
韋藝擺手笑道:
“韋某隻是隨口一問,既然子澄胸有成竹,韋某也就放心了。”
當夜,崔澈喚來王德,將自己與韋藝的謀劃盡數相告。
王德從未出過海,對海外事物更是一無所知,卻也沒有半點猶豫。
翌日,王德跟隨韋藝啟程前往膠州,之後幾天,光州刺史宇文愷,莒州刺史源彪相繼來到東陽城,攜妻拜會崔澈、楊麗華夫婦。
看著源彪那老態龍鍾的模樣,崔澈實在擔心他卒於任上。
而裴秀與黃百吉早在宇文愷、源彪之前就得到調令,前往光、莒二州任職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