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有償新聞(第1/2 頁)
與資訊繭房一樣的紫禁城不同,深入基層部隊的袁可立與王在晉,很快就知道所有戰役、戰鬥的核心人物,原來是傻大膽。
本著剿滅賤奴,保衛大明的公心,兩位大人像對待親孫子一樣,拉著小衙內的手,告誡以前的老部下。
“小尤將軍打仗鬼點子多,還能一碗水端平。你們以後要團結一心、要幫扶支援他,不要自以為是……”
看著下面一大群,點頭如搗蒜的各級軍官,傻大膽感覺自己掏的大價錢路費,沒有打水漂。
想籠絡這幫子軍頭,不能一味的送銀子送田地,也要藉助老上級的威望,還有其他的輔助手段才行。
沒說的,作為交換,袁可立大人的兒子袁樞、王在晉的大兒子王恆義,肯定是這次戰役的有功人員。
對比眼高手低的孫承宗,戰略眼光和實操水平雙優的王在晉,不甘心老死家鄉,也想給意見分歧者孫承宗,證明自己的能力。
假裝一番推辭後,曾經擔任過大明吏部、兵部、刑部三部尚書的王在晉,成為小衙內的幹爺爺和高階私人顧問。
只可惜袁可立大人,重病纏身,不能當榆林軍的高階參謀,在河北住不了幾天,就要返回家鄉。
在王在晉的指導下,魯黨今後的行動和佈局,清晰明確起來。
戰地戲劇團開始大力擴建。一支到混編明軍大營,每天在各個部隊輪流演出,激勵軍心士氣;另一支到各地巡迴演出,擴大影響力,順便賺點小錢錢。
第三支趁熱打鐵,儘快編排,以追剿喀喇沁部落,為主要內容的新劇《千里搗巢》。
類似露天電影一樣的演出臺,被快速搭建起來。附近百姓,還有很多薊鎮明軍的家屬,紛紛跑過來蹭戲,混編明軍來者不拒。
連帶著北京、遵化很多的富家大戶,拖家帶口的來到盧龍縣外面。
他們除了看戲,就是看著明軍,在蜘蛛網一樣的鐵軌上,不停的朝城裡打炮。
臼炮炮彈是曲射出去的,初速也不高。眼力好的,甚至能看到炮彈軌跡。
尤其是開花爆炸彈炸開後,騰起的巨大蘑菇雲,讓喜歡看熱鬧的中國老百姓,發出山呼海嘯般的尖叫。
這又反過來刺激,明軍炮兵和蹭軍功的紈絝子弟,更加賣力的打炮。
哪個少年不愛出風頭?騷包的張世澤,乾脆在自己獨霸的四門臼炮旁邊,豎起八杆“大明英國公”的旗幟,專門打放最顯眼的,開花爆炸彈和爛骨火油神炮。
他旁邊還有兵仗局的四品官員,跟家僕一樣,親自陪同伺候,生怕出現啞彈臭彈。
其他的勳貴和高官子弟,不甘心落後,也有樣學樣,在自己霸佔的臼炮旁邊,豎起自家旗幟,生怕圍觀百姓不知道。
幸虧小衙內早有準備,之前就讓永平廢將楊文魁,做好了兩百門臼炮,每門成本不超過八十兩白銀。
現在,他裝作貨源緊張,其實是逼著勳貴高官們,自掏腰包,高於朝廷採購價買入。
後知後覺的大佬們,都希望搶到一門臼炮,在朝廷十五天的限期前,讓自家孩子露臉立功打上幾炮。
小衙內喜歡臼炮是有原因的。這些曲射型火炮,無論是過去的臼炮,還是現代的迫擊炮,只要不是巨無霸,造價都比其他火炮便宜很多。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一些小號臼炮的價格,甚至還沒有線膛槍高。
他的軍備理念,就是效仿二戰時期的前蘇聯,靠武器的簡單、皮實和數量取勝。
掙錢大業不能停。在小衙內的提醒下,《新京報》的有償新聞,必須搞起來。
為了讓自家兒子露臉混軍功,勳貴高官們,又不得不花大價錢,購買報紙版面,邀請孫之獬和美女記者們,為自家孩子撰寫,“戰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