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3 頁)
先聖既已作出表率,後人自然不妨效法,反正不會有人傻乎乎地去做實證研究的。不過,不吹牛還好些。一吹,就會露出馬腳,反倒讓人疑心劉大媽這個小兒子,沒準竟是個&ldo;野種&rdo;。《史記》說劉邦相貌奇特,&ldo;隆準而龍顏&rdo;。這當然原本是要證明劉邦是&ldo;真龍&rdo;,但豈非恰好反過來證明他和他爸他哥長得都不像?像誰呢?這就只有劉大叔知道了。反正劉大叔當年肯定看到了什麼,但可以肯定看到的不是&ldo;龍&rdo;。史料證明,劉大叔對他這個來歷不明的小兒子並不怎麼喜歡,也從來就沒有把他當成什麼&ldo;龍種&rdo;,反倒常常說他是個&ldo;無賴&rdo;。如果劉大叔真的看到了那條龍,似乎就不該持這種態度。
劉大叔既然並不當真把劉邦看作自己的兒子,對他的教育和約束也就不太認真。除了罵他&ldo;無賴&rdo;,不如劉二勤勉外,其他都很放任。於是劉邦從小就好吃懶做,遊手好閒,也不怎麼把家裡的錢當錢,就連本朝太史為他做傳時,也不得不承認他&ldo;好酒及色&rdo;,&ldo;不事家人生產作業&rdo;。大約那時他整天不過是在到處閒逛,或在酒店裡和一些同樣不三不四的男女吃吃喝喝,打情罵俏,其實是個混混。後來,總算謀了個&ldo;泗水亭長&rdo;的差事。秦制,十里為亭,十亭為鄉,則亭長比村長高半級,比鄉長低半級,是個相當於公社生產大隊長的基層幹部,而且還是試用的。這種差事,算不得官,只能算是吏,而且是小吏。權不大,事不少,好處不多,麻煩不少,一般體麵人家子弟不屑於做,老實巴交的莊戶人家又做不了,最合適劉邦這樣的痞兒和混混去做。劉邦當了亭長以後,除發明瞭一種竹皮冠,裝模作樣地戴在頭上外,倒是沒有什麼官架子,依然嬉皮笑臉,吃喝嫖賭,而且經常在酒館裡打白條賒酒吃。劉大媽心疼她這個小兒子,常常去幫他還酒債,而且總是加倍地還錢。於是劉邦在鄉裡鄉間,便博得一個&ldo;大度喜施&rdo;的美名,很有些人緣。
這就多少和項羽有些相似。項羽和劉邦,少年時都不是什麼聽話守規矩的乖孩子,只不過大約項羽是個紈絝而劉邦是個地痞而已。《史記》說項羽&ldo;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rdo;。項羽的叔叔項梁便很有些惱怒,因為貴族是很重視子弟教育的。項羽說,學會了寫字,不過可以記下別人的名字,有什麼用?學會了劍術,也不過戰勝一人而已,不值得學。要學,就學可以戰勝千萬人的。項梁想想也有道理,就教他兵法。項羽這才大喜。不過,學得也不認真。略知其意後,就不肯再深入了。於是就連兵法,項羽也沒有學完。
世界上的事總是這樣。一個人,如果後來成了個人物,則他小時候的優點固然是優點,即便是缺點也無妨看作優點。劉邦、項羽的不愛讀書學習,自然都成了&ldo;胸有大志&rdo;的表現。的確,學術學術,學問只是術,不是道。道不是可以學得來的。治學者學問再多,也只能為人臣。得道者學問再少,也可以為人君。就拿陳勝來說,學問也不多吧?卻有&ldo;鴻鵠之志&rdo;,這才喊出了&ldo;王侯將相寧有種乎&rdo;的話。歷史上有哪個學問家喊出這句話呢?沒有。學問多的人都不敢造反。敢造反的,即便有點文墨,也充其量是個&ldo;不第秀才&rdo;。&ldo;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rdo;這話說得並不錯。
所以劉邦、項羽這兩個不學無術的傢伙,便都有和陳勝一樣的念頭。秦始皇遊會稽山時,項梁帶了項羽去看熱鬧。誰知項羽一看,便脫口而出:&ldo;彼可取而代也!&rdo;嚇得項梁連忙捂住他的嘴巴。劉邦因為替政府辦差,去過鹹陽,看到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