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何弊傳(三)(第4/5 頁)
,認識了當地豪門二少爺秦子武,順便聽到了悠然仙的傳說。可在悠然城周圍尋訪了數月,也沒發現一個符合之人,便返回了師門。
之後返途過程中,不曾想,在崁山附近遇到了苦苦打聽神通之人的張弼,聽聞張弼之言,這才對悠然仙的傳說產生了興趣。本想帶著張弼回到坎山,結果師門突遭變故,有人尋仇,師父失蹤,弟子四散。自己只好帶著妻兒逃走避難,不敢明目張膽,便四處躲藏,順便查閱古籍、尋找悠然仙的傳說,奈何無跡可尋,只有隻言片語。
待到兒子快滿二十歲,依然不見其有‘吸魂’之力覺醒,這本身就沒有大驚小怪,‘吸魂’之力本就聽說不與血脈相連線,但是擔心兒子以後安全,更抵抗不住孩子心中不滿的央求。便找到了張弼,一起返回悠然山,尋找那傳說中悠然仙的秘密-----‘開魂’之術。完成張弼、自己兒子等一眾,對於‘吸魂’能力有幻想的普通人之宏願。
【時間的計量在中國古代和現代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多個階段,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時間計量的精度和方式也在不斷演變。
在古代中國,最初人們以日升日落作為時間尺度,透過觀察太陽的位置來判斷時間。後來,公元前二世紀,出現了日晷,這是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工具,提高了時間的計量精度。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時間計量的需求不斷增長,北宋時期(公元1000多年前)人民設計出了水鍾,也就是流體鐘的一種。水鍾和沙鍾都是使用一定數量的流體,透過測量流體在特定方式下流動所需的時間來表示固定的時間間隔。然而,這些計時方式仍然受到天象等因素的影響。
為了更精確地計量時間,古代中國還出現了百刻制,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一刻合現代14.4分鐘。這是一種純粹的人為時間單位,與天文學上的習慣無關,體現了中國古代計時制度向精密化方向的發展。然而,由於百刻制與天象無關,它並不便於在天文學上的使用。同時,12時製作為另一種計時制度,比較符合天文學上的習慣,但劃分較粗。因此,這兩種制度難以彼此取代,只好同時並存,互相補充。
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時間的計量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世紀30年代,石英鐘誕生,它是透過石英鐘內部穩定的石英振盪器來計時的,計時精度大大提高。隨著科技發展的需要,石英鐘逐漸不能滿足人們對精密測量的需求,於是出現了精度更高的原子鐘。原子鐘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其精度和穩定性都非常高。
此外,現代的時間計量還涉及到各種高精度的時間同步技術,如全球定位系統(GpS)等,這些技術為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提供了精確的時間服務。同時,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裝置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精確到秒甚至毫秒的時間資訊,時間的計量和感知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時間的進位制和換算是時間計量中的重要概念。在不同的場景和應用中,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時間單位,因此瞭解時間單位之間的進位制和換算關係是非常必要的。
在常用的時間單位中,秒是基本的時間單位,其他時間單位可以透過秒進行定義和換算。例如:
分鐘:1分鐘等於60秒,即1min=60s。這是基於60進位制的時間單位換算,常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計量。
小時:1小時等於60分鐘,即1h=60min。同樣基於60進位制,小時是更長的時間單位,常用於表示一天中的時間段。
天:1天等於24小時,即1day=24h。這是基於24進位制的時間單位換算,天常用於表示更長的時間週期,如一週、一月或一年中的天數。
除了這些基本的時間單位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常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