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3 頁)
在戰爭中組織軍夫擔負作戰部隊物質輸送的重要任務,這種方式在各國軍隊中都曾經使用過。日本採用的是高薪僱用制,國內的軍夫每日薪水40錢,出征海外的軍夫每日薪水50‐70錢,飯食、衣類和住宿自理。戰場上的軍夫,穿戴江戶時代式樣的防寒服和褲子,佩戴護手護腳,頭戴日式斗笠,腳穿草鞋,粗衣粗食,時常以鹽為菜,在惡劣環境中肩負繁重的勞動。軍人所到之處有帳篷棲息,軍夫則沒有這樣的裝置,只能自己尋找遮寒場所。1894年12月12日《東京日日新聞》報導,僅一兩日就有二十餘軍夫在嚴寒中凍死。而且,軍夫每日的收入都明文規定上交5錢,是軍夫承包商的中介費。
日清戰爭中,擔任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作戰任務的日軍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師團,均配置了軍夫編制。戰時一個師團的編制人員約18,500人,馬5,600匹,其中軍夫人數佔編制總數的267。戰爭中,軍夫的傷亡在日軍傷亡總數中佔較大比例,然而日本在日清戰爭統計中,人為地忽略了軍夫的傷亡數。根據獲得戰爭撫卹金&ldo;恩給&rdo;的記載,軍夫陣亡7,000‐8,000人,其中絕大部分死於疾病,這一事實使得日軍在日清戰爭中陣亡的總人數超過兩萬。
軍人的野心
日清戰爭為日本軍人登上政治舞臺帶來了機遇,軍人勢力抬頭,推動了日本國半個世紀的戰爭政治。依照明治國家憲法,國防計劃、作戰計劃、用兵計劃等軍事大權獨立於日常國務範圍之外,內閣不能干涉軍務,軍部大臣可以直接上奏天皇,呈請敕裁。利用日清戰爭,軍部第一次驗證了憲法中規定的,軍人擁有軍事大權的實效性,這一驗證助長了軍方的野心。戰爭中,軍方堅持我行我素的軍事獨立行動,當他們的行為超越政府預案時,文官也必須為維護國家利益而開脫武官的過失。聯合艦隊擊沉英國商船&ldo;高升&rdo;號;未經宣戰先行進攻駐朝清軍;旅順虐殺事件;執意發動直隸決戰等軍事行動,暴露出軍方違背內閣初衷,野心勃勃的好戰慾望。內閣文官曾嘗試向軍方做過若干挑戰,企圖削弱軍隊在國家政治上的決策權,結果沒有取得明顯效果。例如,戰爭中,軍界長老、陸軍大將山縣有朋作為第一軍司令官,在進攻海城的決策上抵制大本營作戰意圖,孤軍深入,給作戰部隊造成重大傷亡,最終被天皇撤換職務,就是文官挑戰武官的一場較量。
明治維新鼓吹全民擁戴天皇,憲法給予天皇統帥軍隊的最高榮譽。軍部利用憲法中&ldo;天皇統帥權獨立&rdo;的條款,混淆明治民主國家和明治軍國的概念,力圖從民主國家&ldo;文民統制&rdo;原則的束縛中擺脫出來。日清戰爭前夜,軍部利用文官外交誘導戰爭氣氛,戰爭中又意欲脫離文官政治的約束,推動戰爭政治。戰爭勝利的結果,進一步助長了軍人的野心,軍方主導國家政治的軍國主義傾向日益公開化。軍人在皇道軍統政治框架下架空了天皇,支配了國家,愚弄了國民,日本民族終於被拖入五十年戰爭的深淵。
蟲工←木橋 書←吧←
第18節:兵站體系(1)
22 兵站體系
清軍後勤體系
後勤體制
鴉片戰爭後,清國朝廷開始關注軍隊改革的重要性。但是近代軍事科學理念,難以撼動二百年的陳腐觀念,軍隊後勤體制的思維仍然停留在&ldo;兵馬未動,糧草先行&rdo;的初級階段。太平天國戰爭中,清軍主力湘、淮兩軍的後勤體制開始有些改革,專設有餉械糧臺的部門。糧臺內設有文案所、內銀錢所、外銀錢所、軍械所、火器所、偵探所、發審所、採編所等八所。糧臺總理事一人,都統全軍糧草,下屬各所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