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頁)
、財政部、外交部、內務部、*、實業部,各部高設總長一人,次長一人。陸軍部總長黃興,蔣作賓為次長;海軍部總長黃鐘英,湯鄉銘為次長;司法部總長伍廷芳,呂志伊為次長;財政部總長陳錦濤,王鴻猷為次長;外交部總長王寵惠,魏宸組為次長;內務部總長程德全,居正為次長;*總長蔡元培,景耀月為次長;實業部總長張騫,馬和為次長,交通部總長湯壽潛,于右任為次長。
且不說*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的歡慶景象,也不說臨時政府剛剛成立後各部職員的繁忙,如今且說北京清廷的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聞聽南京已組成新政府,選孫文和黎元洪分別就任為大總統和副總統既驚又怒。
(九十三)
暗思我和馮國璋,段祺瑞密議本欲南扼民軍,北制清廷,待機而動,以圖發展,不料孫文先我一步,竟建立*,還選舉了正副總統。如此一來將置我於何地?越想越怒,遂發電給正在與民軍談判的代表唐紹怡,令其將責問革命軍的電報轉達給民軍代表伍廷芳。電雲:國體問題當由國會解決。現在政府正與民軍談判,商議正當辦法及途徑,以讓全國人之公決之政體為斷。今忽聞南京已組新政府,並孫文受任總統宣誓驅逐滿清政府,顯與前議國會解決問題,建立共和政府之國體相違背。特詰問此次選舉總統是何用意?設國會議決為君主立憲,該政府暨總統是否取消。伍廷芳看完此電報後立即回電:“現在民軍光復已十七省,不能無統一之機關。在國民會議未議決前,民國組織臨時政府,選舉臨時大總統,此是民國內部組織之事,為政治上之通例。若以此相詰,請還問清政府,國民會議未決以前,何不即行消滅,何以尚派委大小官員。又前與唐使,謂國民會議取決多數,議決以後,兩方均須依從。來電所詰問者,請還相詰,設國會議決為共和立憲。清帝是否立即退位亦希答覆為盼。”袁世凱接此電文後大怒,當即四處發電:令山西巡撫率軍攻打娘子關,進逼太原;令陝西提督升允由甘肅募軍,配合河南清軍夾攻陝西境內之民軍;令從南京逃至徐州的張勳招集潰散之舊部,會同皖北倪嗣沖部攻打宿州,又暗令唐紹怡居於上海,觀察動靜,仍與民軍保持談判,並準備居中調停,乘便向臨時政府提出停戰條件。
卻說孫中山剛剛就任*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本來就是日理萬機,夜不能寐,忽又接到各處告急文書,先是山西都督閻錫山來書求救,接連電告娘子關和太原失守。陝西潼關也屢電告急;安徽徐州一帶清廷軍隊也攻勢甚銳。孫中山召開革命黨人會議,孫中山對與會者道:“面對清廷之垂死掙扎,我主張北伐,並自任北伐軍總指揮。將湖南、湖北兩省民軍編為第一軍,令其向京漢鐵路前進;江蘇和安徽民軍之一部組成第二軍令其向河南前進與第一軍會合於開封鄭州之間;淮陽民軍編為第三軍,煙臺民軍編為第四軍向山東進發,約會於濟南;秦皇島合關外各民軍編為第五軍,山西,陝西民軍編為第六軍,向北京前進,各部皆能實現戰略目標按時在指定地點會合,便奮起總攻,直搗清廷。眾皆表示贊同,於是孫中山向各路大軍下達命令,命令下達後,又親自起草檄文,宣告各方。然後於一月十一日誓師出兵北伐。一月十三日,北伐軍攻佔徐州。袁世凱見孫中山六路興兵,大舉北伐,清廷軍隊中的很多將士受孫中山檄文所鼓動,也紛紛贊成革命,同情北伐,很有倒戈相向之可能,再加上全國上下皆是“北伐”,“北伐”的呼聲,心下著慌。暗思道:“孫*命已深得人心,此六路大軍匯聚北京之日,便是滿清滅亡之時,我身為內閣總理大臣,置身無地也。”遂當即指使親信馮國璋,段祺瑞拉攏一批將領,拍發“誓與民軍血戰到底”的通電,以造聲勢,又與在中國享有特權的帝國主義國家相勾結,請列強給予支援。
(九十四)
一時間,英、美、法、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