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章 地理(第2/2 頁)
難,觸目驚心,朕畢生之所願,一為統一華夏,二使百姓不再啼飢號寒,諸位皆為我大秦之脊樑,當以黎民社稷為抱負。”笛
今日思緒有些亂,也不知道在說些什麼。
不過太學生依舊聚精會神的聽著。
他們或許是大秦最好的學生,也是華夏的未來。
六七千人中,只要有那麼上百號人聽進去了,華夏的未來將會是另一番場景。
不,哪怕只有二三十人聽進去了,以此為人生抱負,未來也將會是一片光明。
可惜現在楊崢年紀大了,不然自己親自往大洋彼岸去一遭。
課程教授完了之後,楊崢又去了海航院參觀。笛
現在的大秦,只要不出現隋煬帝那樣的君主,盛世指日可待。
楊崢唯一的心願就是航海了。
未來是屬於大海的,這是華夏的千年大計。
其實華夏古代從未真正的禁海,宋、明的航海技術一度領先全球,就拿這個時代來說,吳國的造船、航海技術已經具有相當水平,能東渡寶島,還去菲律賓逛了一圈回來。
孫權當年勾搭公孫淵時,也是從海路上行進的。
不過吳國的航海技術還不能實現大規模的長途航海。
這不是沿著大秦的海岸線海運,而是從大秦穿越大洋,航行數萬裡,到達另一塊大陸。笛
但這些年的持續投入,已經開始出成果。
工匠們採用榫卯技術,拼接出來的龍骨比直接採用巨木的龍骨抗風浪性更強。
“此船融合薩珊造船術,再施以榫卯之術,全船不用一根鐵釘!”工部尚書裴秀道。
太學裡的世界地圖,就是楊崢跟他一起合作出來的。
裴秀不僅在製圖上有非常高的造詣,在機械術上也是一,當年馬鈞造出新式投石車,裴秀還曾找上門去與其辯論機械原理。
望著裴秀手上的精巧模型,楊崢兩眼放光,“昔日一根龍骨需十五年方能長成,數年加工,方可一用,今以榫卯之術,海船批次製成。”
楊崢記得後世的一個影片,大地震中,水泥建造轟然倒塌,但木製榫卯結構的古建築卻奇蹟般的完好無損。笛
榫卯術用在造船上面,絕對是一大創新。
以後造船可以不受龍骨材料的限制。
裴秀的水平頗高,按照楊崢的要求,弄出了戰船、兵船、馬船、補給船、衝船、哨船等等模型,基本按找一個艦隊的規模打造。
士卒可以在船上種菜、養馬。
最大的一艘,上下三層,長達三十二丈,寬十一丈,按照裴秀的話來說,此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