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發財了(第1/2 頁)
很顯然,這個倭寇的武士道精神修煉的並不到家,在看到鯊魚分食他同伴的畫面後,那個倭寇果然就問什麼招什麼了。
正如顧瑾所料,那群倭寇來這裡的確是為了尋找蘇家藏起來的金銀的。
自前朝起沿海地區便倭寇猖獗,北起復州,西至淮安,將近十數個府,幾十個郡縣皆是匪患不斷,這種頻繁的騷擾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朝廷也曾派兵出海圍剿過,只是朝廷的水師的實力
唉!不提也罷,反正結果並不怎麼美好,朝廷也是要臉面的,於是這件事並沒有聲張,只是之後朝廷下了禁海令,禁止商人與海外通商。
本朝太祖登基後再次下令禁海,除允許近海漁船捕魚之外,太祖嚴令商船“寸板不許下海”。
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本朝法律規定了嚴酷的處罰辦法:“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
對於參與買賣外國商品的居民也不放過,“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沿海地區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從事漁業生產,或從事海上貿易。太祖“嚴交通外藩之禁”,堵絕了沿海地區許多人的正常謀生之路,近海的魚並不多,很難養活沿海眾多漁民,於是活不下去的漁民只能入海為盜,如辛嶽這般的海匪在海上數不勝數。
在顧瑾看來,禁海令簡直是愚不可及的一條政令,除了讓沿海漁民食不果腹之外,這條政令對倭寇的影響微乎其微,太祖認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但實際上倭寇並沒有禁海令而消失,走私這件事也在暗地裡漸漸出現了。
的那些族人攝於蘇半城淫威也不敢來尋寶,在蘇家內部,只能說這是一個不算是秘密的秘密吧!
蘇方的太爺爺原蘇家在登州府盤踞多年,往上細數的話甚至能追溯到前朝,而蘇家之所以會起家便是因為走私。
當年蘇家的先祖憑藉著走私發了家,之後又經過數代經營,蘇家終於成了當地富紳。
之後蘇家有人科舉中了功名,再後來有人做了官,蘇家已經今非昔比,這種情況下再去走私顯然是不明智的,於是從蘇方太爺爺的那一輩,蘇家就不再做走私生意了。
雖說是金盆洗手了,但到底是有黑歷史存在的,蘇方的太爺爺怕有人會把走私這件事翻出來,為了給後人留個退路,於是便把當年從走私生意中撤出來的錢都埋在了獨角崖。
這件事是蘇家的一個大秘密,歷代只有蘇家的家主才知道,只是蘇半城新婚時候愛極了蘇夫人,便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她,蘇夫人又把這件事告訴了蘇方。
秘密這個東西一個人知道是秘密,兩個人知道也是秘密,但是三個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了。蘇方這個人嘴巴又不是很嚴,一來二去,蘇家的族人也有知道此事的,但蘇方到底還有一點腦子,並沒有說藏寶的具體地點,只是說在大禹礁附近。
即便聽說了,蘇家本只是想未雨綢繆給後代留一條退路了,只是這筆銀子並沒有如他所願成為後代的退路,但卻成了蘇方的保命符。
蘇方被倭寇擄走之後很是受了許多折磨,那些倭寇認為蘇半城做局誆騙了他們,心中深恨蘇家,於是便把這滿腔的怨恨都發洩在蘇方身上了。
蘇方被折磨的不成人型,也不知怎的,蘇方忽然就想起了蘇家的那筆埋藏起來的金銀了,蘇方急不可耐的把此事告訴了倭寇,而那些倭寇也果然為了金銀暫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