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頁)
馮&iddot;隆將軍在敘述每一個主要戰役之前,總是先寫一個關於戰略和政治背景的摘要。出版商在馮&iddot;隆死後,把這些簡短的摘要抽出來,加以編纂,成了《失去了的世界帝國》(我懷疑這位將軍會同意用如此戲劇性的書名)。所以《失去了的世界帝國》並非一部紮實的軍事歷史,而是出版商的一種投機取巧。它把馮&iddot;隆關於世界政治的全部主張都在一本小書裡匯集起來,而刪去了它們後面細緻的軍事分析。無論如何,我認為這還是一本可讀的、有趣的、也有價值的書。
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比較誠實。幾乎所有德國的戰爭文學,對於屠殺猶太人、戰爭的責任以及希特勒對軍隊和人民的專權等等,都進行了粉飾。對於所有這些棘手的問題,馮&iddot;隆都心平氣和地、坦率地寫了出來。他打算在他平安地入土之前,不讓這本書出版。(他真做到了。)所以與多數的德國軍事作家不同,他既不想保住腦袋,也不想安慰勝利者。結果寫成了一本揭露德國人對於希特勒發動的這場戰爭到底怎麼想、可能仍然在這樣想的書。
因此這是一個德國將軍所作的力所能及的評論。馮&iddot;隆是一個有才能的作家,受到最優秀的英、法軍事作家的很大影響,特別是戴高樂和邱吉爾。他的德文與其他大多數寫軍事題材的同胞相比,要易讀得多。我希望我的譯文至少能把這點表達出一部分。我本人的文風,是一輩子寫美國海軍報告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到處出現文理不通的現象,但我相信還不至於從實質上歪曲原文。我認為,這位作者如實地描述了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人:一個非常倔強和效能很高的戰鬥民族,並非一群愚蠢的虐待狂,也不是現在流行的娛樂節目中所醜化的那樣一幫可笑的笨蛋。整整六年,這些人幾乎把整個世界打得筋疲力盡,他們也犯下了前所末有的罪行。他們的賭注,用莎士比亞一句很能說明問題的話來說,就是&ldo;偉大的地球本身&rdo;。他們腦子裡在想什麼,對我來說似乎很重要,這也就是我翻譯馮&iddot;隆著作的原因。
他對一些事件的敘述,既內行,又熟悉情況,我們不能從表面價值去理解它。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德國人。儘管我在他們中間生活過幾年,我可從來不敢說,我瞭解那個奇怪而聰明的民族,他們有能力取得如此多的成就,也有能力做如此多的壞事,不過他們的遲鈍也是天下聞名的。總的來說,我還是讓馮&iddot;隆將軍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描寫這次戰爭,但在翻譯某些段落的時候,我又不能不有所指責,所以我偶爾加上一些批註。
例如,馮&iddot;隆的第一頁開頭部分,完全和阿道夫&iddot;希特勒所有演說的開頭部分一樣:譴責凡爾賽和約是殘酷的協約國強加給光榮、守信的德國的不公正條約。他不提歷史的變幻莫測,德國作家幾乎都不提這點。一九一七年列寧推翻了克倫斯基政府,請求在東方戰線單獨媾和。德國人草擬的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簽訂於凡爾賽和約一年多以前,從俄國掠去了比英德兩國加在一起還大的一塊領土、幾乎六千萬居民和幾乎俄國的全部重工業。這要比凡爾賽和約更加苛刻。
我在柏林供職時,每當有人談起凡爾賽和約,我總要提出這個小小事實。我的德國朋友總是被這樣的比較弄得很窘,他們覺得這樣做沒有什麼意義。凡爾賽和約落到了他們頭上,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落到了別人頭上。他們的這種反應出於真心。德國人的這種民族奇癖我無法解釋,但是在讀《失去了的世界帝國》時,不應該把它丟在腦後。
維克多&iddot;亨利於維吉尼亞州奧克頓
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白色方案
對希特勒的義務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