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語,在宮中憋著一肚子氣的齊襄公此刻正沒地方發洩,終於碰到一個人要來阻止他,而且是自己最討厭的那個弟弟,他頓時大怒,公子小白一開口,他就拿腳上穿著的木屐砸過去,喊著要殺公子小白——要是別人還就真殺了,好歹顧及是自己兄弟沒有下手。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公子小白的流亡是自身導致的,還是管仲的手筆,其實有很大的懸疑點:
其一,在那麼嚴峻的政局下,明明齊襄公是個暴脾氣,對來勸阻的人會開殺戒,公子小白那樣聰明的一個人,為什麼要犯傻去撞槍口呢?必然是有人在慫恿。誰的慫恿公子小白會聽呢?當然是鮑叔牙,但是,鮑叔牙如果要勸阻,為什麼不自己去呢?他不至於笨到讓公子小白去冒生命危險,必然是有誰“啟發”“指導”了他,這個人可能就是管仲。
其二,公子小白去勸阻齊襄公,如果被齊襄公殺死,對誰有利呢?當然是公子糾,因為接下去,如果發生國內叛亂,齊襄公一死,那麼,公子糾的競爭對手就是公子小白,到時候必然是一番爭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是,在沒有發生叛亂之前,就把這個競爭對手提早解決掉,那公子糾做齊國國君的勝算就很大。根據後來魯莊公送公子糾回國的時候、管仲刻意要先除掉公子小白可以看出,管仲早就想除掉此人了。
其三,齊襄公既然當時沒有殺公子小白,說明公子小白的性命還是沒有危險的,那他就沒有必要立刻逃跑,而拱手把機會讓給別人。
後來,管仲聽說鮑叔牙真的帶著公子小白跑了,去了附近的一個叫莒的小國,就對公子糾說:“我們也隨時準備吧。”
“準備什麼啊?”公子糾不解地問。
“逃亡或即位。”管仲的兩個猜測,他的話裡把逃亡放在了前面,說明機率要比即位高一些。
公子糾還是不懂,看看身邊另一個老師召忽,召忽心裡明白管仲的推斷。齊襄公既然沒有把來進諫的公子小白怎麼樣,說明這個*的國君目前還顧及兄弟情意,沒有徹底發狂,一旦他六親不認的時候,那就要趕快逃亡。
如果說齊襄公被哪個憤慨的義士給謀殺了,或者發生叛亂,公子糾就有很大機會做國君,但這個前提發生的概念並不高,管仲這邊得做好兩手準備。 。。
齊國的叛亂
齊襄公之死
管仲整整等了七年,終於等到了那場*,齊襄公倒臺,並且遇害。
首先解讀一下引起“齊襄公之死”的根源。其實,主要就是他“忠貞”的*之戀與當時嚴格的禮義觀念相違背,即便在現代開放的社會來看,這種兄妹的*行為也是受人唾棄和咒罵的,更何況在當時封建的倫理制度下。周禮中規定:女人不能嫁給同姓,更別說是兄妹,如果他在“案發”之後馬上收手,或許還不會落得這樣悲慘的下場,然而齊襄公一意孤行。
《左傳》莊公二年經記載:“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會齊侯於禚”。政治事件的兩個主角破除一切障礙再次相會,齊國國內人心惶惶。管仲在自己治國策略的第一條明確說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也”。就是說禮義廉恥混亂的國家,早晚要滅亡,正是有禮義、廉恥的引導,人們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能維持安定而平和的生活秩序。
接著,《左傳》莊公四年經記載:“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齊侯於祝丘”。這對男女又相聚,無人敢管。後來,又在齊國和魯國之間防這樣的地方多次相會,而且據說一起看流星雨,“七年:春,夫人姜氏會齊侯於防。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這對男女越來越肆無忌憚,浪漫無比。
雖然齊襄公利用戰爭等手段緩解了國內外的壓力,但矛盾沒有解決,越積越多,終於在公元前685年,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