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3 頁)
日本人的車型和法國的原型車非常相似,車體低矮,頂部敞開,2名乘員‐‐發動機的功率可能也不足‐‐安裝的也是2門火炮,但它的火炮口徑是75,而不是106。2門火炮安裝在一個特製的液壓支架上,液壓支架可以向上伸出幾英尺遠,並且能夠透過遙控裝置控制轉向,透過一具型號不明的潛望鏡進行瞄準。設計這種武器的目的是,發射時,車輛先隱蔽在遮蔽物後面,然後使火炮上升到頂端。這樣,既開闊了視野,又可以在安全條件下進行射擊。射擊後,火炮下降並收回,在敵人還未察覺炮彈來自何方的時候,車輛即已轉移。這個情況就象是,當詹姆斯&iddot;邦德(jas bond),還在剛剛組建的見習生學校就讀的時候,他已經立即被搶走了。不用說,除了日本人外,別人不會這麼做。
第七章 無座力炮的歷史
對於每一種作用都存在著一種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
‐‐ 艾撒克&iddot;牛頓
讀者至此定已十分明白,製造一種有效的傳統反坦克火炮的巨大困難,就在於必須發明‐些可以高速發射重型彈丸但又不致對火炮產生太大後座力的方法。不論是小彈丸以高速飛行,還是大彈丸以低速飛行,對設計者來說,火炮的後座力都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要提高穿甲威力,必然導致火炮重量的增加,於是,步兵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是跟一個笨重的大傢伙撮合到了一起。隨著重量和尺寸的迅速增加,火炮很快就超出了炮手班的操作能力限度,就像德國40式反坦克炮於1942年在蘇聯所遇到的那樣,沒有機械的幫助,炮手班根本無法把火炮撤離陣地。
無座力炮的理論並不是新的東西,工程師們已經對它探索了好幾個世紀。然而,隨著無煙火藥的大量使用以及火藥威力的迅速提高,對無座力炮的需要也就變得更加迫切。除了由一位著名的美國白痴所提出的彈性炮尾襯層之類想入非非的臆想之外‐‐與此同時還有一些類似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唯一的解決辦法,似乎就是把2門火炮背靠背地放在‐起並同時進行發射。這樣1門火炮的後座力可以跟另1門火炮的後座力相互抵銷,從而可以使2門火炮在發射時保持靜止。乍看起來,這種方案似乎十分荒唐可笑,然而它至今卻仍然是現代無座力炮的工作方法,自然是經過了一番改進。這種經過改進的方案是1910年由一位名叫戴維斯(davis)的美國海軍指揮官發明的。他當時建議採用同一根身管和同一包發射藥向相反的方向同時發射2發炮彈,因而也就完全不再需要使用2門火炮或2個炮尾,他的建議的實質是將兩根身管合而為一,並且將2門火炮所需要的發射藥,在身管中央背靠背地放置在一起。這是一種天才的妙想,以至於一開始就取得了圓滿成功。戴維斯很快又透過在後方裝填一種大型鉛彈的辦法克服了同時發射2發同樣炮彈所帶來的問題。由於對大型鉛彈的最佳重量經過了精心選擇,因此,仍然可以使火炮在發射時不產生後座,而且鉛彈也僅只向後飛行很短一段距離。由於把這種武器作為地面武器吸引力不大,於是戴維斯轉而計劃把它作為一種機載武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所使用的飛機非常脆弱,以致於根本承受不了比機槍更大的其它武器的後座力。於是,美國海軍當時設想把戴維斯炮作為一種機載武器,用以遂行反潛巡邏任務。他們把戴維斯炮直立著架設在機頭內一個轉動自如的炮架上,並由一名專職炮手進行操作。身管上安裝一挺劉易斯(lewis)槍作為試射槍,計劃是垂直向下射擊,並容許鉛彈一直向上運動超越機翼的頂部。雖然試驗非常成功,但裝備的數量卻很少,存在的主要問題大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