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第1/2 頁)
已經過了河的倭寇在突襲的火力之下四散, 久久無法集結。已經上岸的倭寇只得頂著炮火向前,妄圖登山奪城。
然而守軍早有防備, 城牆固若金湯, 城中百姓自發參戰, 站在城樓下丟下無數沙袋。
火藥不足時,由血汗來補。澆在雲梯上的不僅是桐油, 還有今歲芒種百姓收割的口糧菜籽油。
孤注一擲, 軍民同心。
滄水南麓,李承衍早在漁民的帶領下繞至滄水下游。
鬥轉星移,他曾在這裡險些丟了性命, 鄭三琯將匕首貼在他的胸口, 粉紅色的傷疤提醒著她對他的仇恨。
可是不久之後,他卻在這裡和鄭三琯並肩作戰, 金刀高舉,劈向逃竄的倭寇。
贛州百姓的哭喊聲猶在耳邊,李承衍全身的血液似在沸騰。
數月之前,贛州倭寇點燃錐引塞入火銃,燃燒的引線落在沾滿了油的城牆上,火舌在眨眼的瞬間彈起。火門炮轟塌城牆, 牆上的齊軍像熟透的葡萄,一個接一個墜落在地,空氣中瀰漫著人肉的氣味。
然而數月之後,火門炮高架山門毫不留情朝著滄水上的倭寇攻擊,沙袋彷彿熟透的葡萄一個接一個砸落在倭寇的頭頂。火舌吞噬的不再是我華夏城牆,而是那攻城的一座座雲梯。
硝煙四起。
他四顧時卻不再茫然。
以往奪皇位嘔心瀝血、爭江山眾叛親離,回首時常常問自己「值得嗎」。
可在這一刻,李承衍似乎明白了何為天下,他付出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
夕陽漸沉,夜色漸起,星河璀璨仿若她耳垂上的鈴鐺。
火門炮的火力漸顯不足,炮聲的間隔越來越長。
滄水下游逃竄的倭寇流兵越來越少,卻始終未見渡河的訊號。
李承衍掌心被汗浸濕,幾乎握不住金刀。
忽而一個散兵從河中爬出來,似是認出他是主將,悄無聲息地摸到了李承衍的馬腿旁邊,舉起匕首狠狠戳下。
天色昏暗,李承衍眼角餘光瞥見時,已來不及揮刀自保,只能眼睜睜等著馬腿被戳,戰馬發狂。
可電光火石間,卻是鄭三琯臂上的穿雲弩,流星一般射中了那小兵的眉間。
他怔怔地看著她,發梢因為汗水而晶晶發亮,眼眸因為拼命的神情而璀璨無雙,耳垂上的鈴鐺發出細碎的光。
恍惚間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什麼,又恍惚間覺得自己還來得及。
遠處忽而亮起耀眼的煙花,片刻後巨響傳來,在漸漸安寧的夜裡響徹雲霄。
三琯笑了起來,那笑容比天邊的煙花還要燦爛。
「十一,荀大哥來了!」
四季山莊的煙花,鄭三琯終生難忘。
而此時此刻她的笑容,李承衍亦銘記了這朝露一生。
「渡江!」
訊號已來,李承衍無須再等,立刻下令。
帶路的漁民早有準備,軍令之後,蘆葦盪中無數艘舢板漁舟探出頭來,朝著岸邊的齊軍駛去。
李承衍恍如隔世。
他曾為滄水之上的十餘只漁船險些丟了性命,可此時此刻,四千餘齊軍一個接一個登上了漁舟,暗夜中一批又一批渡過寬闊的水面。
倭寇傷亡慘重,神機軍亦精疲力竭。
城牆上火門炮停歇的間隙,給了倭寇緩兵集結的時機。
倭寇兵器精良,炮轟城牆雖收效甚微,但火銃威力猶在,意志力亦十分懾人。五個時辰連續攻城之後,竟還能組成人牆架起火銃,朝著城牆上的守軍掃/射。
李承衍與三琯趕到時,程雲已親自站在城牆上督戰。
他輕功卓越,鬼魅一般穿梭在箭雨之中,迅雷不及掩耳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