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第1/2 頁)
但是三師地位地位尊崇, 為正一品,而且實際上可以為君王運籌謀劃、處理政務,關鍵時候還可以統兵作戰。
所以朝中反對周梓安的聲音是不絕於耳,奏本又像雪片似的飛到謝昭帝的案頭。
可是這時群臣就發現了, 這謝昭帝雖然年紀小, 但是卻很是有主見, 任大臣怎麼說,怎麼鬧, 甚至連皇太后上官月都命令他撤了周梓安的官職, 這謝昭帝也不為所動。
最主要的是另四位託孤大臣,都是六部的尚書,他們並沒有出聲發對。
這些大臣就明裡暗裡的打聽, 是不是謝武帝臨終前有什麼交代啊,或者是謝昭帝許諾這四位大臣什麼了。
可這四位託孤大臣就像封嘴了一般,怎麼問都是不說。
群臣鬧了一場,一點作用都沒有, 慢慢的表面上就平靜了些,但私底下是想盡辦法給周梓安下絆子。
周梓安是沒有空理這些人,謝珉如今為她頂住了質疑和壓力,而她作為謝珉私人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帶著於稠等書院的同窗,還有原來謝珣的心腹大臣們,要做的就是幫助謝珉趕快在朝堂上立起來。
周梓安第一點想到是兵權,槍桿子裡出政權,手裡有軍隊,底氣便是足的。
正好謝珏的叛亂還完全沒有平定下去,大業原實行的是府兵制,是由各州刺史掌管兵權。
周梓安趁用兵之計,另以御林軍的名義招募了一批精銳之師,統兵的皆為謝珣的親信,是由謝珉直接負責的,以後便是謝珉自己的親信部隊。
另外又在每州郡新設定都尉一職,專典一郡之兵馬,與刺史一起兼掌兵權,如發兵捕盜賊等,需二者共議決定。
又明令地方將領只有領兵權,而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利。
而兵部掌管軍令和軍官的除授等,卻不具體領軍。
這樣地方與兵部互相制約,互相配合,軍權完全操於皇帝謝珉之手,防止了權臣擅兵的弊端。
如此調配之下,謝珏叛軍被政令統一的大業軍隊打得是落花流水,東躲西藏。
後來謝珏跑到了東突厥邊境,準備躲到東突厥國去。
被守關大將蕭煜一舉捉獲,砍了腦袋。
《大業國史記》:謝昭帝元年秋,原楚王叛亂平息。
戰亂過後,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讓飽受戰火之苦的老百姓休養生息。
大業經濟還是以農立國的,自此周梓安又提出了新的「均田制」,並在江南率先執行。
新的均田制主要是抑制豪閥土地的兼併,使農民能夠獲得了一定的田地。
另外減輕役讓百姓能夠得以安生。
此新的均田制一推出,便受到豪門世家的強烈反對。
但周梓安態度堅決,手段強硬,再加上江南剛剛重建郡縣,所上來的官員多是雲騰書院的學子,與周梓安很是同心。
《大業國史記》:謝昭帝江南均田制一年後,即「戶口益多,府庫盈溢」。
就這樣謝昭帝登基一年後,謝武帝駕崩時的動盪之局穩定下來。
可是又是所有人沒有料到,昭帝二年初宇文卓竟然起兵造反。
宇文卓為當朝的永寧公主的駙馬,又是兵部侍郎,執掌兵部重權。
他的叛軍從肅寧州起兵,打出了:「驅除韃虜,反業復陳」的口號。
因謝氏一族有胡人血統,便被叛軍稱為韃虜。
而宇文卓是前朝陳國皇帝的正經玄孫,便自立為陳國第五代皇帝。
說當年謝文帝逼迫陳後主禪讓皇位,實為篡改天命,今日他宇文卓要撥亂反正,重建大陳。
這一次宇文卓叛軍的規模可是要比謝珏叛亂時大得多,而且明顯是籌劃多時,而且因宇文卓在兵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