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2/3 頁)
最前沿,這兒的媒體發展和新聞競爭都是不同尋常的。在這個沒有硝煙的大戰場中,經常有新的報紙和雜誌衝出來,也有不少活不下去的報刊悄悄地倒下去。那時,廣州地區的報業界還是處於一種&ldo;三國鼎立&rdo;的狀態,即由廣東省委機關主辦的《南方日報》、由省委機關直轄的《羊城晚報》以及由廣州市委主管的《廣州日報》,這三家黨報,成為當地的老大,當時除了《羊城晚報》在辦報方針上較有特色外,其他的如發行量、廣告收入、社會影響力方面大體上都處於一種平穩的狀態,各自佔有自己的市場。到了1997年上半年,羊城報業界開始出現了熱火朝天的改革。很快,激烈的競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此時在廣州地區和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當數《羊城晚報》,發行量超過了百萬份。但到了下半年,一直居其後的《廣州日報》對報紙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不但完全改變了版式,更大大增加了新聞量。加上該報上上下下加大發行的力度,報社領導還多次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帶著員工前往珠三角的幾個重要城市進行上門向讀者徵求意見並徵訂報紙,很快就使報紙發行量直線上升,以致後來的《羊城晚報》、《南方日報》及《南方都市報》都利用週末時間,派出各自的員工紛紛效仿。我記得這年夏天,我也隨著都市報的一些同行曾先後往深圳、珠海、順德等地進行報紙的上門推銷和宣傳,取得了不錯的成效。1997年12月,香港回歸祖國懷抱,極具市場眼光的《廣州日報》出其不意地在這一日策劃了日出百個大版的大動作,使當天發行的百多萬份報紙被搶購一空。後來又連連加印多次,仍出現羊城市民排隊購買報紙珍藏的鏡頭,從而也使該報的發行量超過了《羊城晚報》,成為廣州地區報業界的龍頭老大。《廣州日報》的這一重拳,使得整個羊城報業界受到極大的震憾。當然其他報紙也不願落後,總是想方設法、絞盡腦汁地出招進行競爭。
當時,在羊城地區除了以上三家大報,還有各自又創辦的新報,如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在擁有《南方週末》、《花鳥世界報》、《南方農村報》和《南方樓市》後,又不惜投資巨資將創辦三年的《南方都市報》由周報改為大型日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除了收購《粵港資訊報》,於1997年的4月1日創辦了廣州地區惟一的一份全綵色的都市報‐‐《新快報》;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也推出了《資訊日報》。其他的還有《新聞人物報》、《廣州青年報》和《廣州法制報》等等。正因為地方報紙眾多,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除了只買《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和《廣州日報》的帳外,對其他的報紙大都是不冷不熱,以至其他報社的記者平時上門採訪時都處一種難堪的地步。
正因為如此,那幾家大報也就是黨報的記者們出門採訪時,有關單位一般都不敢小看,他們出門也很風光。然而作為一份剛改版打入廣州市場的新報,《南方都市報》在那時根本不被人看好,不但常受到同行間的擠兌和輕視,有關部門和一些讀者也對此不屑一顧。就是《南方日報》的有關記者,也常常是不屑與我們這&ldo;小報&rdo;記者為伍,因此,我們這些剛加盟到《南方都市報》的年輕記者的採訪經常受到各種外力的阻撓,顯得困難重重。
憤怒出詩人,激情出新聞。沒有激情是當不好記者的,也寫不出好新聞。我這個沒有文憑的退伍軍人、從建築工地走出的民工,現在能進入省級都市報做政法記者,真有些天賜良緣的滋味,儘管當時正處於創業階段的都市報各方麵條件都不怎麼樣,自己的生活條件也極差,但我對生活充滿了熱情,特別是對記者這個職業更充滿了熱愛。我的激情更源於一個歷經坎坷的年輕人對火熱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明天的幸福憧憬,對自己青春夢想的小心呵護和祈盼。
進報社後,我被分到了政法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