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頁)
第一道屏風,是&ldo;遠距離&rdo;‐‐北宋末年的政治、經濟情況。政治上:自王安石變法造成的黨爭雖未平息,而宰相權力大漲,足可控制局面;廢科舉,興學校,拓寬取士之途;修武備,連金國,圖謀&ldo;光復&rdo;被西夏、遼國侵掠的&ldo;故土&rdo;。經濟上:權相蔡京倡行一種積極財政政策(&ldo;豐亨豫大&rdo;),透過大興土木、&ldo;美化汴京&rdo;、調高官吏俸祿的方式,令首都-外郡、皇室-民間之間的財貨加速流通,欲達到&ldo;勞民並不見得傷財&rdo;的效果。於是,在京士流莫不知&ldo;今日朝廷之所作為,旨在富國強兵&rdo;。
第二道屏風,是&ldo;中距離&rdo;‐‐宋徽宗宣和年間的東京汴梁。&ldo;太平日久,人物繁阜&rdo;,城建極為出色:&ldo;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rdo;;市民十分安閒:&ldo;垂髫之童,但習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rdo;;手工業發達:&ldo;修造則建立明堂,冶鑄則立成鼎鼐&rdo;;消費力高企:&ldo;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rdo;;娛樂專案豐富:&ldo;伎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rdo;;此外,還有一項冠絕列代的盛況:&ldo;觀妓籍,則府曹衙罷,內省宴回&rdo;(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自序》)。
第三道屏風上的&ldo;近距離&rdo;事物,則是徐承茵與柔福帝姬的愛情故事。按,柔福,宋徽宗第二十女;帝姬,即前代的公主。政和三年,蔡京建議,以公主稱號為&ldo;不典&rdo;,始改為帝姬。南渡後,又改回公主(《文獻通考》卷二五八)。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入汴京,將徽宗、佶宗以下后妃、皇族三千多人擄至北方,柔福帝姬即在其中。十五年後,柔福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其間,柔福曾下嫁徐還(《宋史》卷二四八)。黃仁宇稱:有人說,徐還即是本文的徐承茵。以此之故,才有了《汴京殘夢》這部小說。徐還之名,只在《中興小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等幾部史書敘及柔福下落時提到過一次;徐承茵,則從未在記敘宋代歷史的書中出現過。柔福雖是史上有名人物,其生平行事卻不詳確,不足稱述。黃仁宇乃將這對一虛一實的男女,置於北宋末年仿如工筆界畫的背景之中,撮合一段愛情故事,從而完就&ldo;三道屏風&rdo;合為一幅的文學景觀。至此,讀者稍一思之,不能無疑:作者費恁大氣力,就為了編一段國破家亡背景下的奇情故事?吾嘗再思,略有一得,質諸同好。
先請比較小說主人公與小說作者的履歷及生活時代。徐承茵,生於敗落之家,未嘗科舉中進士,出身不算&ldo;正途&rdo;。學畫,小有成,因此得入翰林院,然不被其他翰林尊重,笑話他是&ldo;雜流&rdo;。靖康難作,乃投筆從戎,卻寸功未立。最後,尋找愛人,潛赴敵國,不知所終。黃仁宇,出身於一個&ldo;貧窮&rdo;‐‐不曾餓過,卻少有特殊享受‐‐的家庭。其父曾加入同盟會,後對革命失望,成為一個顧家男人。少年黃仁宇酷愛繪畫,成年後結習未除,常於自撰書籍中插入手繪圖畫,《汴京殘夢》中即有數十幅線描作品。十八歲,入南開大學讀電機工程,不久,因日軍侵華,綴學回鄉。1943年,從軍,任參謀等職。抗戰勝利,派任中國駐日代表團團員,後被選送美國某軍校。自三十四歲後,入密西根大學讀歷史,歷十二年,獲博士學位。在美國,黃仁宇屢屢不被學界主流認可,四處碰壁,及至晚年,方以《萬曆十五年》享譽華語世界。由此可知,徐與黃二人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