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心懷鬼胎的評委們(第1/2 頁)
本屆天驕時代徵文大賽,是炎夏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評委規格最高、作品型別最豐富、品質最高的一屆。
一共三十六位評委。
六位一組,由兩位學院派(出自各大文學高校)、兩位民間知名作家(主要出自作協)、兩名出版社總編輯(來自炎夏排名前十二的出版社)構成,無一不是在各自的文學領域有極高建樹、赫赫有名的人物。
眾所周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派別。
有派別,就有分歧。
有分歧,自然就有相對的“是與非”、“正與邪”。
傳統文學吐槽網路文學輕佻浮躁,網路文學嫌棄傳統文學故作深沉。
詩歌散文覺得科幻腦瓜子有病,科幻覺得詩歌散文無病呻吟。
諸如此類。
除了派別之爭,派別內部各種矛盾也是司空見慣。
這裡不再贅述。
炎夏以往不限年齡的綜合性徵文大賽,往往採用評審大亂燉的機制,不是不行,而是遴選效果真的差強人意。
比如,讓喜歡“借鑑”、擅長“改編”的郭矮子去當傳統文學的評委,靠不靠譜?
再比如,讓擅長屎尿屁的詩歌父女去當歷史傳記的點評老師,離不離譜?
不扯那麼遠。
宋婉清坐上出版協會理事長位置,一共用了23年的時間,也是炎夏出版協會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女性理事長。
近幾年來,炎夏出版協會的諸多陋習,在她的管理下已經撥亂反正。
但有一種陋習,她始終無法根除。
任何人都無法根除。
文人相輕。
中庸大度者有之,自視甚高者有之,淡泊寧靜者有之,傲慢無禮者有之,先達為師者有之,論資排輩者有之……
今天是召開徵文大賽第三次研討會的日子,出版協會安排了會議酒店自助餐。
餐廳內,相熟的不相熟的評委們都互相打著招呼,然後分成了幾個小團體,一邊熱烈討論一遍大快朵頤。
津門出版社和尚海出版社的關係向來較好,所以四個人坐在一起。
其中年齡最大的那位評委,名叫張豐堯,已近70歲,所有人中資歷最老,文學成就也最高——曾經兩次獲得諾爾貝文學獎提名(此處修改了名字)。
雖然未能最終獲選,但這已經是炎夏文人目前達到的最高成就了。
張豐堯擔任的是本次徵文大賽傳統文學評審小組組長,由津門出版社推薦。他本身也是津門出版社的一把手,同時也是炎夏作協的副理事長。
他對宋婉清是心懷不滿的。
而且,相當不滿。
因為本屆出版協會理事長競聘,他敗給了宋婉清。
有點受不了啊。
一屆女流,四十來歲,作品多是多,文學性挺強,也挺有知名度,但一次諾爾貝獎提名都未曾獲得過,憑何能擔任出版協會理事長一職?
74個出版社、36個作協的220個人都眼瞎耳聾失心瘋了嗎?
其他人忽略不計,但他和宋婉清的得票比例竟然是40:128。
他慘敗。
呵呵,當時中央教育部、文旅部聯合下文,明確指明瞭炎夏出版領域未來發展的方針和策略——主動求變、銳意創新。但他的競聘書,“傳統”又常規,和從前有何區別?
他完全忘了,或者說,完全沒把中央的指導檔案和會議精神當回事。
能當選才有鬼了。
而張豐堯,也是堅定的“傳統派”。
“張老,《活著》和《古城舊事》《xxxx》《xxxx》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