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君子與小人的儒者之爭(第1/3 頁)
江羽淡然一笑,臉上沒有絲毫慌亂,反而顯得十分從容。他向王通行了一禮,說道:“王先生德高望重,儘管我不識您,但前輩的教誨,我自當先禮後兵。”
王通眉毛微挑。
他的關注點並不在於江羽的敬意,而是江羽提到的先禮後兵。
好一個江羽。
是要與他展開一番辯論嗎?
王通佈滿皺紋的臉上洋溢著期待,正色道:“你要先禮後兵,很好,老夫拭目以待。像你這樣的年輕人,老夫已久未遇到,老夫願聞高見。”
“江羽,你太過自負了。”
人群中有人高聲喊道。
站出來的人正是先前發言的傅融,他嚴肅地說:“王公是我晉國的大儒,你與王公辯論,是在自取其辱。”
江羽嘲諷道:“原來是閣下,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如既往的高傲且眼高手低。論道席上,無論是鄉野百姓還是普通士子,甚至是高人雅士,皆可參與。”
“我與王先生論儒,並非依據身份高低,而是作為士人的平等辯論。”
“如果因為年齡、身份的差異,就無法辯論,那麼天下士人的爭鳴又怎能有所進步?你這話,是在讓王先生陷入不義之地,你不配做晉國計程車人。”
王通的臉色也微微變化。
江羽,果然不簡單啊...
剛才的話語,實乃劍氣縱橫,連他自身也被捲入其中。如果說王通擺出尊者姿態,那江羽的言辭便直中要害,因此王通無法置身事外。
這是江羽逼迫他表態的時刻。
王通深沉地回應:“傅融,你暫且迴避。你的言辭,確實失禮。”
傅融臉色驟變。
他被王通責斥,此事在晉國的江氏子弟間將引起軒然大波。
傅融面容不甘,看向江羽時,眼中流露出無奈與憤慨,但他偏偏無可奈何。
王通轉向江羽,不卑不亢地說道:“江羽,傅融的言論無需介懷。此刻無人打擾,老夫靜待你的高見。”
江羽緩緩開口:“王先生先前言辭,認為我不配被稱為學士。在我看來,您的界定有些偏差。敢問王先生,人們研讀詩書的目的是什麼?”
王通正色回答:“當然是為了明辨禮儀。”
江羽搖頭道:“王先生的回答,似乎欠妥。在我看來,人們讀書是為了修心養性、齊家治國、平定天下。因讀書而知曉榮辱,進而提升自我。爾後,方能規範家人,革新家族觀念,進而治理一地,甚至蕩平四海之逆賊,平息動盪局勢。”
“這是讀書人一生的追求。”
“再論學士,依我之見,有小人之學士,亦有君子之學士。”
“小人之學士,終日揣摩詞句,專攻文墨,青年賦詩,老來鑽研典籍。雖言辭滔滔,實則胸無點墨。若讓他治理一方,只會滿口之乎者也,毫無實質頭緒,只知道哀嘆悲鳴。”
“君子之學士,堅守正道,務實行事。既能研讀經典,又能談論天地之道,更能治理一方土地,為君王守護疆域,保境安民。這是以一身才學惠及萬民,以濟世之心兼善天下。”
“這才是讀書人的志向,才是真正的學士。”
江羽話語流暢,氣勢磅礴,論戰他江羽從未畏懼。
江羽繼續道:“我拜於恩師荀子門下,研讀各家經典。但師尊常告誡,不可沉溺於典籍研究,以免虛度歲月,浪費光陰。”
“讀書使人明智,最終是為了兼濟天下。所謂困頓時獨善其身,得志時兼濟天下,有了能力,自當造福民眾,為天下萬民謀求福祉。”
“我身在大秦,正值戰事一觸即發,我奔走於戰事之中,穿梭兩國以求和平,雖然與多方人士交涉,免不了勾心鬥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