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聊齋志異(第1/2 頁)
實際上,在馮招弟案子剛剛結案的那段時間,我和老楊也聊過關於張九炎的一些事情,多少聽說了張九炎一些傳聞:比如他偶然看出了周隊會有個無妄之災,委婉向他提出,從而使他成功躲災;比如後來那跳樓男子真的帶著養母和懷孕的媳婦兒來局裡送錦旗,還點名要感謝那個指點他人生迷津的年輕大師……諸如此類等等。
對很多事,最初我是存疑的。我雖喜歡聽故事,可我心裡把各類傳說也就當成傳說來聽聽。聽歸聽,我內心是很唯物主義的。但張九炎這些技能和帶我所經歷的這些事,實在太顛覆我已有的認知,又讓我反過來,對現有的很多事情產生了懷疑。
老楊告訴我,泱泱中華,地大物博,我們自古的傳統文化也好,各地域的民俗文化也好,“文化”本身就是多元並存的。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一些我們未知的事物,真的很難用已有的認知去下定論。
老楊說得很對,玄學這東西本就是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存在。但無論你是哪一種,在對待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和一些地域差異時,不管你信與不信,尊重是最好的態度。
難道很多東西真的不是這個世界上沒有,而是因為我從來接觸不到嗎?
我的好奇小火苗一旦燃燒,張九炎就直接遭了殃。除了上班加班和睡覺,其他所有時間我都用來對張九炎進行了全方位全覆蓋式的狂轟濫炸。被我纏得沒辦法,在我倆短暫地大眼瞪小眼之後,以張九炎的妥協告終。
“問吧。”
“說吧。”
我和張九炎異口同聲,真是難得默契一回。
“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上次張九炎替小磊告知了他一切的時候我就已經十分好奇,竟然能按捺到現在,我真是覺得不可思議。
“那你覺得什麼是‘鬼’?”張九炎反問。
“人死了不就是鬼咯。”我隨口答道。
鬼、魂觀念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一種,人們一直認為人死即為“鬼”。根據已有的記載或描述,“鬼”最早見於殷墟甲骨卜辭,可見“人死為鬼”的觀念出現得很早。
現代人因教育、科學發達等原因,對於靈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鬼魂”這類事物,似乎有所瞭解,但又語焉不詳。相對於現代人,古人在這個問題上則要認真得多,因為他們基本上相信鬼魂的存在。他們認為,人死後屍身歸葬於土,靈魂卻不會死去,古籍均有記載,如:
《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說文》鬼部:“鬼,人所歸為鬼”;《左傳》:“鬼有所歸,乃為不厲”;《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韓詩外傳》:“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地土,血歸於水,脈歸於澤,聲歸於雷,動作歸於風,眼歸於日月,骨歸於木,筋歸於山,齒歸於石,膏歸於露,毛歸於草,呼吸之氣歸復於人。”
實際上,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絕大多數人都相信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留在世間徘徊,並對生者產生一定的影響的。
“很多傳說不一定是空穴來風,古籍記載就有古人的道理。有些東西站在你的角度看不到,但並不表示不存在。玄學對於相信的人,就是心誠則靈;對於不信的人,則是不避子卯。”張九炎又想了想道:“就好比託夢這一說,在玄學的角度,夢是靈體與生人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從科學的角度,夢是日間思慮的投射,也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還是那句話,信則有,不信則無。但無論信與不信,都切記保持敬畏,不要口出妄言。”
“張大師,那你給我講講嘛,講具體點,最好有事例證明那種,好不好嘛。”我歪起腦袋,故作天真。
“行,你等我一會。”張九炎答應得很乾脆。說罷便進了裡屋,一番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