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1/4 頁)
曹廣弼聽到這裡搖頭道:“這件事情你可就錯了!”
“我錯了?”
“嗯今年六七月間的元部民會議你沒來但主持書記的胡茂是你的老部下這些事情他去會寧時沒跟你說麼?”
楊應麒道:“沒有。大嫂壓著呢。我問胡茂有沒有出現什麼麻煩事他說沒有我就不再問了。”
曹廣弼笑道:“是了大嫂讓我們‘報憂不報喜’如果部內一切順利便暫時不要去煩擾你了。”
楊應麒見曹廣弼這兩句話來得突兀問道:“元部民會議上捅出什麼大事了麼?”
曹廣弼道:“在流求的元部民帶來了很重要的訊息。回津門後最好看看記錄大事的檔案。”
元就是第一曹廣弼說的“元部民”就是漢部的第一代部民。漢部在會寧立村設籍這第一代部民的名字都登記在漢部的第一本籍貫簿上開頭幾個人即是:狄喻、折彥衝、曹廣弼、楊開遠、歐陽適、阿魯蠻、蕭鐵奴和楊應麒。
之後漢部透過聯姻、戰爭漸漸擴大新加入的部民越來越多慢慢就有了第二本、第三本籍貫簿。根據加入漢部的早晚漢部內部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部民、第四代部民的說法不過出於團結全部的考慮折彥衝等人都力圖淡化代與代之間的鴻溝——這是一件至今尚未完成的工作。
第一代部民共有三百六十一人如今還活著的只有二百九十二人但登記在“元籍”的元部民卻已經擴大到約三千人。為什麼元部民會越來越多呢?
原來由於元部民是漢部的元老部民所以雖無明文規定但這些人在部中的地位實際上都比較高其他部民在心理上也承認他們的“老資格”這便讓元部民形成了一種然的地位和尊貴的自我認知。新部民在立功(特別是戰功)之後往往便有將自己的姓名登記入元籍的訴求漢部的腦們因勢就利在徵得老部民們同意之後滿足了這部分人的需求同時為了防止元部民的墮落與犯罪慢慢形成了“入籍”和“除籍”的規矩。“入籍”和“除籍”的通路形成以後元部民便實現了人員的流動性和選拔性從一種籍貫上的資歷變成一種制度化的地位。由於元部民終身而不世襲老部民犯錯會被除名而新部民又有機會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元部民因此這個規矩也有助於消除原部民的驕矜和新部民對老部民的牴觸。
一方面漢部內部優秀而忠誠的人都被慢慢吸納進來;另一方面這些人又分佈在各個要害部門成為漢部的骨幹。目前元部民並不具有律法上的特權但他們既是整個漢部的骨架也是整個漢部的實權階層。在這個亂世裡漢部要不斷強大需要不停地吸收新血所以常常出現後來居上的情況——比如楊樸、盧克忠等人便因為能力而被迅提拔。但他們在漢部地位的真正確立卻仍是在他們也成為元部民之後。
在會寧漢村時元部民每逢開春都會聚集在一起如在死谷中度過的第一個春節一般朝敬天地祖宗。隨著漢部的事業越做越大這個紀念性質的聚會便漸漸成為一個帶有政治功能的會議。流求開以後部分元部民作為骨幹跟隨歐陽適南下為了配合季風北來的時間以便在流求的元部民北上元部民會議才從春節改為每年的六七月間。
在外地的元部民大多身居要職元部民會議時誰該來誰不該來都有定製。如身在汴梁的周小昌例不出席遼口鞍坡的軍官兩年一至流求官吏三年一至輪流出席等等。而這些元部民聚到一起以後除了互道各自別來之情也向大會彙報他們在所在地的見聞其中重要的事宜都會記錄在案以備稽考。
今年的元部民會議楊應麒沒有參加他參加的最近一次元部民會議是在重和元年六月——也就是去年年中那時候陳正匯還在漂往流求的海船上。( )
陳正匯是在重和元年七月到達流求的。歐陽適試用了他三個月後覺得他很能幹開始讓他助理流求政務並在暫時離開的那段時間裡把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