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1/4 頁)
著頗為嚴密的程式,士兵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榮譽更與遼南政府的體制環環相扣。
當初來自大宋、室韋和東海女真的大量移民遷入以後,漢部官方透過各方面條件的篩選,將其中較為強壯的人安置在遼東半島的北部,在幾年中6續建立起了幾十個農、牧合一的村莊,每個村莊約有幾百到二千人不等。這些村民的族源以宋人為主,但東胡人也不少。胡人剽悍,而能被選到這裡的宋人也大多不是省油的燈,所以村落建立初期,幾乎天天都有人打架。津門的文官建議把胡、漢分開,免生事端,但曹廣弼和楊應麒商量以後卻沒有這麼做,而是在每個村都設立擂臺和打擂的規則,真遇到非動手解決的事情便上擂臺見分曉但在擂臺下私鬥卻要受到嚴厲的懲處。擂臺設立以後這些村莊的鬥毆便慢慢轉變成一種公開的、有序的、受節制的比武。正所謂“不打不相識”,這些村落的胡漢居民在這種有序的比武中並沒有走向騷亂,而是走向互相理解與認同。尤其在胡人們習慣用漢語交流以後,這種認同感便更加強烈。
漢部設立的這些有軍事目的的村莊所在的土地並不肥沃,不過這裡的村民主要任務也並不是種口養馬,而是過著一種且農且牧且軍的生活,由遼口兵將主持的軍事訓練顯然才是他們生活的主題。漢部並不對這些村莊徵稅,相反每年都有大量的補貼獎賞那些在軍事訓練中表現傑出的人。
慢慢的,這些村莊中最能適應戰鬥生活的村民便完全脫產成為全職的戰士,入駐最北線的十二座村莊,不再務農這便是被遼南軍方稱為上十二村的十二座和農業沒有關係的村落,這些村落的兵將要輪流到遼口服役,沒輪到時就呆在上十二村中訓練。上十二村的全職戰士又被分為上中下三等,體能和戰鬥技巧排在下等的兵員要定期接受中部村落排在上等的村民的挑戰,如果失敗就會被打回中部村落,重新過那種且農且牧且軍的生活。相應的,中部村落最強悍的村民則能透過打敗上十二村的下等戰士得到進入上十二村的機會。而那些連中部村落也無法適應的人則會被貶遷到以務農為主的南部村莊。
如果說,津門的東海擂臺是選拔城市浪人入伍的偏途,那遼東半島北部的這一片村落便是漢部在農村選拔兵員的大道。在漢部武風興盛的情況下,能進入上十二村本身便是一種榮譽!更何況伴隨這種榮譽而來的還有經濟上的保障。
蕭鐵奴和遼口的兵將交流過後才知道那片軍事村落不但是一個選拔系統,也是一個教育系統戰士們並不要求背誦四書五經,但至少要識字。上十二村的戰士裡那些熟悉古今戰役的人也比較容易升遷。當然,忠誠與自律也是文訓的內容之一。
“這些人會很聽話,但也會很不聽話!”蕭鐵奴想。
這些兵將確實聽話,因為蕭鐵奴是漢部樞密正式任命的將軍,而不是因為蕭鐵奴是蕭鐵奴!他們聽的是將軍的命令,而不是蕭鐵奴的命令。
“一個兩個,都是曹老二照鏡子做出來的!”蕭鐵奴背後罵道。可他心裡其實很妒忌!在陰山腳下時他本覺得自己己經是兄弟幾個展得最快的了,直到現在他才完全顛覆了內心的這種看法!遼口和上十二村的兵將數量還不算很多,尤其和漢部己有的非軍事人口相比簡直低得過份!如果漢部有朝一日能擺脫附庸的地位,光明正大地擴軍,那種展潛力蕭鐵奴自己想想也感到恐怖:“五年不!三年不!一年一隻要有一年時間全面徵兵入伍訓練,北國沒人是我們的對手!”
不過蕭鐵奴隱隱猜到楊應麒短期內不會支援這種程度的擴軍,因為就連他也知道那樣會對漢部的經濟造成太大的壓力甚至破壞:“除非把他逼急了!”
到遼口以後不久,蕭鐵奴開始調整自己的思路:“一定要把老七兜裡的錢和人都摳出來!”
對於經濟、民生與軍事之間的關係,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