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頁(第1/2 頁)
若是我將來有個女兒,必定傾囊相授好好教導成才,她這輩子遇得到心儀之人便遇,遇不到也就算了,定不勉強她嫁個不喜歡的。陶伯珪如是堅定地想。
況且他心裡已有了個人。
他早就打定主意,若情愫不可盡消,他絕不會拖累旁人。
給父親的信送出去之後,他收拾完了東西,然後去了鄺秀之那邊。
陶伯珪的恩師鄺胤有兩子一女,長子鄺繼之在秘書省為官,次子鄺秀之則跟隨其父在治學,也是位學識淵博的名士,因和陶伯珪平日裡相處頗多也投契,兩人雖隔著年紀,但交情卻不錯。
他過去的時候,鄺秀之正在向一雙兒女交代家裡的事,見到陶伯珪來了,便邀他入座。
鄺秀之的女兒見到陶伯珪,先是乖乖喚了聲「小師叔」,然後對她阿爹道:「您放心吧,家裡的事有阿孃和我們,這回有小師叔陪著您一道去南海郡,定能順利把姑母接回來。」
她口中的姑母便是鄺胤唯一的女兒,鄺靈蘊。
鄺靈蘊十三歲時就已是士族中小有名氣的才女,正可謂有天賦之才,就算是鄺胤都時常感慨說若阿蘊為男兒,其所成絕不輸於兩位兄長。
鄺胤此言倒不是說女兒不好,只是鄺靈蘊出嫁太早了。早到她根本沒有更多的機會得到父親教導,就算是陪嫁帶去了不少的書籍卷冊,但又如何能與在家中時比?
若依鄺胤的意思,其實根本不想女兒十五歲就出嫁的。只偏偏這是孩子年幼時就定下的婚約——早些年鄺胤去南海郡遊學,結果不巧在那邊生了場大病,得蒙當地一關姓士家照料才終得平安,病好之後,他出於感激,又見對方獨子生得玉雪乖巧,小小年紀也是有禮有節,便答應了其提出的兒女親家之約。
那時鄺靈蘊只有四歲。
十年後,關家來信,要商量兩個孩子的婚期,並說家中老太爺得了重病,恐怕就這一年多的光景,為圓老人心願,所以他們想早些把鄺靈蘊娶過門。
鄺胤實在捨不得,其實這些年已頗有些後悔當初衝動應下了這門親,但君子一諾千金,他也不能言而無信。但此時他想來想去,卻還是覺得女兒年紀太小,想要再拖兩年,畢竟南海郡那麼遠,往後只怕是很難再見了。
若依他自己的意思,女兒二十歲過後再出嫁也是可以的。
但鄺靈蘊本人卻勸他踐諾,說是以免惹出枝節,恐對鄺家和阿爹的名聲有礙。還反過來勸父親說她去了那邊也會好好治學,常寫信回家。
鄺胤夫婦只好忍淚送了她出閣。
鄺靈蘊這一去就是七年,誰也沒想到,就在她將滿二十三歲的這年,卻突然寫了封信回來,說要和丈夫關翊和離,叩請父親諒解,並請家裡去個人做見證。
她在信裡也把和離的原因說了,理由很簡單:關翊和他的表妹被她捉姦在床了——而這位曹家表妹在此之前一直以勝似姐妹的態度在接近她、與她相處,她萬萬不料這兩個人能如此在背後捅刀。
鄺靈蘊說她是很冷靜地寫下這封信,而就在她寫信之前,關翊還在指責她不夠賢德,又說她待他不夠關心,並聲稱要對表妹負責。
她並未同他爭執,只說了句:有她無我。
事後公婆看她態度堅決,雖也偏向她這邊,出面把曹表妹先送走了,但在對方的哀婉哭求之下,也僅僅只是送去了關家的別院,並未離開番禺。
她覺得看了場大戲,此時心態平和,只想回家過些清淨日子,又言若父兄這裡不方便,等她回來後就直接往金陵城去,借小師弟的光投靠衛國夫人。
鄺胤當時看著那封信,真是好氣又好笑。
他氣的是關翊和關家所為,笑的,則是女兒還這樣我行我素。她明明同陶伯珪都沒有見過面,用起這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