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1/5 頁)
經濟的繁榮、軍事的需要,帶動了科技快速進步,美國也由此確立起世界霸主的地位。
經濟空前繁榮,工人的工資收入也就在這個時期大幅上漲,平均工資達到了每小時10美元的時薪。
恰好也在這十年,日本也基本從廢墟中站了起來,為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
因為有美國提供核保護傘,並在日本長期駐軍,日本可以把大量的軍事開支節約下來,大力發展民用技術。從1975年開始,在日本政府“國際貿易和工業部”的主導下,召集了日本電氣(NEC)、富士通(Fujitsu)、日立(HITACHI)、三菱電機(MITSUBISHIELECTRIC)、東芝(TOSHIBA)這五家大公司,以及日本電子綜合研究所一起成立了VLSI(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聯盟,集中了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合作開發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技術,並共享技術。
這個計劃透過從美國引進技術、購買專利、消化吸收、自主研發等形成一個步驟清晰的技術發展規劃,並不惜成本,投入巨資全世界購買專利技術。該計劃總計開支達到了7370億日元,大致合20億美元左右。
在75年時的20美元,是何等龐大的一個數字。日本可不是美國,彈丸小國,要集中如此鉅額資金,全體日本人都揹負了沉重負擔。為了科技發展,日本可謂是不惜血本,不惜當掉最後一條兜襠布,也要發展起日本的高科技產業來。
在VLSI聯盟的同心協力下,日本終於用數年時間吃透了美國的最新半導體制造技術。當然,這也有美國故意放任的因素在內:它希望透過支援日本的產業升級,在除了歐洲之外,再增加一個商品供應基地,並以此讓日本變得更強大,以在亞洲建立一個抵抗蘇聯的橋頭堡。
就這樣,在美國有意無意的放任下,日本半導體工業終於建立起來,開始要對外擴張了。他們很會進行產品定位,經過認真研判,日本沒有急於進入最高階的計算機整機市場,而是選擇了技術水平較低的半導體儲存器,開始向外出口日本產半導體記憶體。
這個時候,美國就為它的目光短淺,付出了代價。
到八十年代初,美國平均工資已經達到10美元的時薪,而日本此時的時薪才只有美國的一半還不到!就算半導體工業是高科技產業,研發人員、工程師、技術人員的工資數倍於平均工資水平,但美國的基點更高,無論怎麼比,也不可能比日本人更廉價!
大量質量低劣、但價格便宜的日本記憶體開始湧入美國,美國的半導體記憶體生產廠家開始為政府的愚蠢與短視買單。在日本記憶體的攻勢下,美國記憶體商節節敗退。
隨著DW聯盟C/R81個人電腦逐漸成為市場主流機型,並且不像IBM那樣排斥其他同行進入這一市場,日本的記憶體廠商也找到了更大的突破口,以其低廉的價格,首先成為各大低成本拼裝機的首選記憶體供應商。
此後相容機份額也被日本人攻下,再下來是走高階路線的品牌機也開始吃不住勁了,在利益驅使下,也開始大量採用日本記憶體,從而上演了一出劣幣驅逐良幣的現實劇碼。
日本記憶體生產廠家大發橫財,前期的艱難努力,終於收穫了豐碩的果實。當然,雖然日本國民同樣為國家半導體工業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犧牲,但收穫這個果實是VLSI聯盟,而不是普通國民。他們仍然要靠辛勤勞動,來為自己掙得一份還算過得去的工資。
美國記憶體生產商全面淪陷。
僅有DEC還堅持精品策略,始終咬住不鬆口,繼續採用美國記憶體生產廠商提供的優質記憶體作為C/R81的標準配置。
奧爾森同志一如既往的天真可愛,但郭逸銘同志可是毫無節操的傢伙。
他深知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