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3/4 頁)
到90年代,當國外的電子企業進軍中國,每進來一個企業,他們通常都會選擇國內同行業最頂尖的企業,與之合資、合作。當合資協議一達成,他們立即取消該企業的自有研究機構,改從其本國總部研究機構獲取技術,並直接從國外引進全套生產線。如果國內合作方不同意取消研究機構,他們便以研發投入太大、成本太高為由,威脅終止合作專案,要從國內撤資。
這個時候,國內思想已經在開放中嚐到了甜頭,引進外資成為一項地方政治任務,和官員的升遷直接掛鉤。面對外資的威脅,地方政府負責人常常因為出於自身政治資本角度考慮,往往答應對方的無理要求。
不到十年時間,國內各大龍頭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大多被廢得一乾二淨。研發人員大量流失,國產半導體裝置製造業也遲遲無法發展起來。直到下個世紀頭十年,國內表面上是世界工廠,實際上都是買的國外的生產線。電子企業除了花費數十億美元的昂貴价格去購買國外生產線,仍然買不到好用的國產半導體制造裝置。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國產半導體制造裝置的市場佔有率不足3%,近乎於零。
郭逸銘的研發、生產,都大力仰仗國內支援。如果國產半導體裝置製造能力無法發展,甚至還不斷倒退,那他就是記了一肚皮高新技術,又有什麼用呢?
可美國的威脅又實實在在,他也不敢輕舉妄動。
他思來想去,只有採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暗中另起爐灶搭起一個所謂的瑞士精密裝置製造公司,跑來中國投資。然後以這個公司的名義來進行裝置製造技術的升級,從而為自己提供效能足夠滿足需要的高等級半導體制造裝置。
這個公司可不是搞什麼精密機床製造,而是精密半導體裝置製造。
瑞士精密製造裝置公司未來的主體業務,就集中於國內市場,兼顧國際市場。既然市場重心落在了國內,也就不怕美國發現以後發飈——即便它發飈又怎麼樣,難道它還能跑到中國來把裝置製造公司給拆了不成?
郭逸銘前面耍的那些花招,可不是做給美國看的,而是為了迷惑國內方面,讓國內以為他和這家公司沒有聯絡。
對於美國方面來說,它追查瑞士奧斯汀斯精密裝置公司的背景時會發現,它的控股方是香港龍勢德資產管理公司。而這家管理公司註冊於瑞士,但它的股東卻來自一家中東的空殼公司,再順著這家中東的空殼公司追下去,會發現資金來自於中國國內。如果美國方面還想繼續追查下去,除非國內方面給他們提供方便,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退一萬步說,國內真地給提供方便了,美國方面會發現,資金源頭原來不在這裡,而是在瑞士。等他們在跑到瑞士,並且說通了瑞士政府讓他們查閱檔案,他們會發現這裡也不是源頭。瑞士的這家商貿公司,又是由一家東歐國家註冊的企業投資成立……
郭逸銘一共用現金方式準備了幾十個空殼公司,遍佈全球亞非拉歐美,一個串一個。這些註冊地有些還是來自於美國的冷戰敵對集團。想要順利查賬,它至少要等到蘇聯解體。如果真的被追急了,郭逸銘大可以斬斷控股鏈,讓美國方面查無可查,不得不空手而歸。
只是為了保險,這家公司花的時間太長了點。用了一年的時間,才讓這家專門用於半導體裝置製造的馬甲公司才從無到有。投資落地也需要時間,廠房建設、裝置購買,400萬美元只能作為啟動資金,要想建設成一個半導體裝置製造基地,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很多。
郭逸銘暫時也沒法把目光集中到這邊,因為他在日本這邊投入的精力,已經結出了果實。
這可是他在當初與DEC聯手進行個人計算機研發時,就已經動了的心思,並在隨後一直持續地關注著日本方面。但直到81年1月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