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1/2 頁)
自然是子金山站著說話不腰疼,那三十萬部隊不用子金山出糧餉養著,所以才敢隔兩千年紙上談兵,也未必就談對了。曹操沒聽子金山的,出動大軍殺向了徐州,揍人的理由不僅是為父報仇,因為僅憑此藉口有公報私仇之嫌,於是又加上了一條更加荒唐可笑的理由:陶謙勾結造反稱帝的闕宣。
這個連用腳後跟一想都能明白的藉口,竟然被堂而皇之地記入了魏書正史,實在令人們對當時的官方語言產生了懷疑。
《後漢書&iddot;陶謙傳》中說:陶謙與闕宣合從不久,就殺了闕宣,吞併了他的徒眾。事實是,陶謙從闕宣開始造反的第一天,便開始對他討伐,很快就擊敗了他,並將他殺死。闕宣從造反到戰敗被殺,前後不到一個月。
《後漢書&iddot;陶謙傳》,大部分是從陳壽《三國志&iddot;魏書》中抄來的。《魏書》是魏朝史官留下給晉朝的官方記錄,魏朝史官大概對陶謙有著不得不向壞裡說的苦衷,因為陶謙是魏朝開創者曹操的敵人。
不過侃史的不侃政治,論古代不論今天,還是看子金山給您詳述曹州牧如今的兵威!
九十二 腥風血雨屠徐州
曹操的&ot;代天討逆&ot;大軍出動了,事情就是這麼荒唐:一個自封的&ot;領兗州牧&ot;替不承認自己的朝廷出兵了,討伐的是朝廷自己的州郡;事情還就是這麼合理:一替國家平叛亂;二替父報仇。其實心裡的話是:你政府不給我發軍餉,還不允許我自己籌集麼?
曹操沒地方找漢奸兵去打,所以只能堅持兩點:誰有糧打誰;誰實力弱打誰。但只顧得眼前利益的曹操卻從此埋下了一個大禍根:原兗州的官員、部隊、士民自此與他們請來的州牧離心離德了,鴻溝一旦形成,再無填平之日。而曹操此時卻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替父報仇是孝順的最高表現形式,當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劫掠徐州是替兗州的人民省軍糧,兗州人民應該歡欣鼓舞的感激自己才是啊。
初平四年,曹操大軍東犯徐州,兵鋒所至,摧城如踏弱枝,但凡破城,所有會喘氣的一個不留!徐州相對其他州郡原是一方尚屬和平的樂土,各縣城擠滿了躲避李、郭戰亂的百姓,誰想這下等於逃進了一架巨大的絞肉機。其實曹操心裡有數:不殺光了你們,糧食如何省得下?財物如何搶回兗州?莫非還要留下將來找我報仇的人麼?
第134節:九十二 腥風血雨屠徐州(2)
待邊境急報傳到徐州時,十餘座城池已盡屬曹軍了。此次戰事青州軍的目標很明確:以殺人、劫財、奪糧為第一要務,所以導致大軍過後,十室十空,官倉府庫則更不必說,大批倖免於難的百姓湧向了彭城,那裡是徐州最大的糧倉,百姓逃過來是為了求食保命。
曹操的中期戰役目標也是彭城,不吞下這塊肥肉曹軍難飽,至於徐州境內的百姓,那不是他曹操考慮的問題,要是你陶謙把徐州牧讓出來麼……那另當別論,現在還沒到我曹操有這個閒心的時候。
陶謙無奈,只得盡起徐州主力,開向彭城,為救徐州百姓,只有在彭城與曹軍作殊死一搏了。曹操聞聽軍報,不禁大喜,能在彭城解決了陶謙,一來青州軍有食,二來又避免了徐州攻堅,實是送上門來的大好事,於是便盡起二十萬青州大軍,直趨彭城。
大戰即將來臨,徐州軍有兩個作戰方案可供選擇:一是憑藉彭城的城牆高大堅固,軍糧充足,依城固守,曹軍人多勢眾必乏糧,只要能頂住曹操的前幾輪攻勢,可以說戰爭即勝利在望,待曹軍無糧被迫退軍之時,徐州大軍出動掩殺,必可穩操勝券;二是依託彭城為後據,大軍屯於城外,以逸待勞,等曹軍疲師遠來立足未穩之時,及時出動對其實施打擊,此方案勝負當在兩可之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