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1/2 頁)
說不清的理,道不完的由,訴不及的舊怨添新愁;
勝了的是王,敗了的是寇,話不完的齷齪與風流。
別提什麼該不該,莫問什麼咎不咎;
何論什麼敵不敵,少信什麼友不友。
有道是種瓜的得瓜,種豆的得豆;
無非是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
自古英雄出亂世,
從來勝者書春秋。
何如田園話桑麻,
卻向幽溪甩釣鉤。
第76節:四十八 接連兩刀把自己劈成了家臣
四十八 接連兩刀把自己劈成了家臣
現在的孫堅,對付董卓當然是對外,關東軍內部也是存在&ot;外&ot;的,荊州刺史王就是一個必須先除掉的&ot;外敵&ot;!攘外必先安內,不是蔣委員長發明的,古時就有,&ot;內&ot;人需要&ot;安&ot;的時候,就絕對是最&ot;外&ot;的外人。
那荊州刺史王與長沙太守孫堅早就有過節?然也。
在當初孫堅平定荊南時,王和孫堅是並肩作戰的戰友(東漢未年時刺史和太守的官階是一樣的,前者的社會、政治地位更高,軍事地位不一定),可是王卻很看不起孫堅,而且還是明著看不起。
為什麼?家庭出身不同唄,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誰能看得起地主、富農?現在的城市白領能看得起農民工?在當時,王屬於一流名門,不免有些矜氣;而孫堅屬於暴發戶型別,是以軍功立足,沒啥政治背景,小時候還是吳郡著名的爛仔,可以說,王輕視孫堅是理所當然的。
而以孫堅的脾氣來講,還最忌諱這一點,所以當時就想宰了這個蔑視自己的傢伙。現在率重兵北上,大好時機,孫堅陡生殺意。
恰巧如同人內急時遇到了廁所,有人來求孫堅幫忙幹掉王了。
王與武陵太守曹寅有尖銳的矛盾。在荊州軍準備北上伐董時,王曾揚言要殺曹寅,曹寅當然很害怕,與其被你殺,不如我先下手為強,於是便求救於正在北上的、同樣和王有怨的孫堅,孫堅當然就痛快的答應了。結果在客軍孫堅和地頭蛇曹寅的夾攻下,王兵敗身亡。
孫堅在殺了自己陣營的一個刺史後,索性一不作二不休,緊接著又殺了一個和自己同樣官職的太守:荊州南陽太守張諮。
殺張諮的原因,是因為孫堅帶著隊伍北上途中,經過荊州最北面的一個郡--南陽郡時,太守張諮沒有任何表示歡迎的舉動。其原因當然很容易理解。張諮是豫州人,和王一樣屬於外鄉貴族,兩人之間的關係應該還可以。孫堅殺了王,老張心裡當然不太樂意,所以對孫堅愛理不理的:小樣兒,你還敢對我拍板磚不成!
另外,張諮還有一個資本。在東漢,南陽不僅是帝鄉,還是著名的繁華地區,南陽太守在當時幾乎和州牧的地位相當,他當然有理由小看孫堅了--雖然明知道孫堅在荊南有著不一般的根基!
孫堅自然不能忍受,既然已經殺了刺史了,乾脆再殺個太守吧!張諮不過是一介文士,哪裡是孫堅的對手,理所當然的殞命於孫堅刀下。
這時,孫堅知道自己在荊州的路快走到頭了,不單因為太殘忍,關鍵是再北上作戰糧草誰供應啊?古時候和現代的戰爭行為沒有啥不同,也是打的經濟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工作跟不上,部隊不用打也會自行完蛋。況且,他殺的兩個人也是關東集團裡的大人物!在自己陣營裡,孫堅現在也成了眾矢之的。
情況現在明擺在這兒:孫堅以長沙太守的身份,借著討伐國賊、興復漢室的口號在荊南起兵。可是,矛頭所指卻是與自己有宿願的、同為關東聯盟領導人物的荊州刺史王和南陽太守張諮。孫堅的舉動遭到了絕大部分關東聯軍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