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夜城遊玩攻略(第2/3 頁)
守景區規定,不隨意攀爬或破壞文物。
綜上所述,西安大唐不夜城是一個集文化、娛樂、美食、購物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透過合理的行程安排和充分的準備,您將能夠充分體驗到盛唐文化的獨特魅力。
西安大雁塔與唐玄奘的歷史故事與傳說
西安,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都,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而聞名於世。其中,大雁塔作為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還與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的傳奇故事緊密相連。本文將詳細探討西安大雁塔與唐玄奘的歷史故事與傳說。
大雁塔的歷史背景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南的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該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距今已有約1370年的歷史。大雁塔最初由玄奘法師為存放他從印度帶回的佛經、佛像和佛舍利而修建,塔名則來源於一個佛教傳說。
,!
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
玄奘法師(602-664),通稱三藏法師,俗名唐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佛教學者、旅行家和翻譯家。他十三歲出家,精通經論,因感國內佛教眾說紛紜,難以定論,決心西行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經。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法師從長安出發,歷經敦煌、新疆、中亞等地,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最終到達印度。他在那爛陀寺師從戒賢法師,學習佛教經文,並在印度各地遊歷,聲名鵲起。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師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返回長安,帶回的佛經均為原始資料,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大雁塔的修建與命名
玄奘法師西行取經歸來後,主要從事譯經工作,他先後翻譯大小乘經論75部,共1335卷。為了妥善儲存這些珍貴的佛教經典和遺物,他於永徽三年(652年)上書唐高宗,請求在大慈恩寺修建一座佛塔。這座塔仿照印度雁塔樣式,以存放他從印度帶回的佛經、佛像和佛舍利,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大雁塔的名字還源於一個佛教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淨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一位和尚隨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眾僧認為這是如來佛的教化,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玄奘法師在印度遊學時曾瞻仰過這座雁塔,回國後便仿照其樣式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的建築特色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現通高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約487米,東西457米;塔體呈方錐形,平面呈正方形,底邊長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剎高487米。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築砌簷柱、斗拱、欄額、檀枋、簷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結構嚴整,堅固異常。塔內各層均有樓板,設定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
大雁塔在歷史上曾經歷多次修繕和改建。武則天時期,大雁塔被加高至十層,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然而,後經兵火,唐後期大雁塔僅剩七層。明萬曆年間,大雁塔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重修,增加了60厘米厚的包層,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樓閣式塔的樣子。
大雁塔的文化價值
大雁塔不僅是一座古建築,更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徵。塔內藏有大量的佛經、佛像和佛舍利,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僅見證了佛教在中原地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