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第1/3 頁)
阿? 阿薄幹
《宋書&iddot;索虜傳》中的北魏人名是從&ldo;永初三年&rdo;開始提及的:
〖&ldo;永初三年十月,嗣自率眾至方城,遣鄭兵將軍揚州刺史山陽公達奚斤、吳兵將軍廣州刺史蒼梧公公孫表、尚書滑稽,領步騎二萬餘人,於滑臺西南東燕縣界石濟南渡,輜重弱累自隨。&rdo;〗
永初三年即北魏拓跋嗣的泰常七年,《魏書&iddot;太宗紀》記載:
〖&ldo;九月,詔假司空奚斤節,都督前鋒諸軍事,為晉兵大將軍、行揚州刺史,交址侯周幾為宋兵將軍、交州刺史,安固子公孫表為吳兵將軍、廣州刺史,前鋒伐劉義符。&rdo;〗
兩段文字基本相符。參考《魏書&iddot;官氏志》,&ldo;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rdo;奚姓是北魏皇室的弟族姓氏之一,改姓前為達奚,與《宋書》對應。奚斤的原名就是達奚斤。
&ldo;宋兵將軍、交州刺史&rdo;周幾,這個人到哪裡去了呢?別急,《宋書&iddot;索虜傳》的下文馬上也提到了他:
〖&ldo;鄭兵與公孫表及宋兵將軍、交州刺史交址侯普幾萬五千騎,復向虎牢。&rdo;〗
《魏書&iddot;官氏志》中說得很明白:&ldo;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rdo;與長孫一樣,周姓也是北魏皇室的兄族姓氏之一,原為普。這樣一來,《宋書》與《魏書》的記載從官職到名字,對應得都很好。這位周幾將軍的原名,就是普幾。
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個《南齊書》中的例子。《南齊書&iddot;魏虜傳》記載了孝文帝平定內亂之事:
〖&ldo;偽徵北將軍恆州刺史鉅鹿公伏鹿孤賀鹿渾守桑乾,宏從叔平陽王安壽戍懷柵,在桑乾西北。渾非宏任用中國人,與偽定州刺史馮翊公目鄰、安樂公託跋阿乾兒謀立安壽,分據河北。期久不遂,安壽懼,告宏。殺渾等數百人,任安壽如故。&rdo;〗
這件事可以在《魏書&iddot;穆泰傳》中找到對應的記載:
〖&ldo;(穆)泰,本名石洛,高祖賜名焉。……改封馮翊縣開國侯,食邑五百戶。……泰自陳病久,乞為恆州,遂轉陸叡為定州,以泰代焉。泰不願遷都,叡未及發而泰已至,遂潛相扇誘,圖為叛。乃與叡及安樂侯元隆……等謀推朔州刺史陽平王頤為主。頤不從,偽許以安之,密表其事。高祖乃遣任城王澄率並肆兵以討之。……泰等伏誅。&rdo;〗
兩段文字中所提到的幾個人名,根據他們的官職和爵位,是可以一一對應上的:伏鹿孤賀鹿渾對應陸叡,目鄰對應穆泰,安壽對應元頤(平陽王為陽平王之誤),託跋阿乾兒對應元隆。我們可以進一步做細緻的比較。
《魏書&iddot;官氏志》載:&ldo;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rdo;陸姓是孝文帝改姓時的鮮卑勛臣大姓,原來叫做&ldo;步六孤&rdo;,我們曾經說過,也作&ldo;步鹿孤&rdo;(&ldo;六&rdo;、&ldo;鹿&rdo;古音相同)。據《廣韻》,步為&ldo;薄故切&rdo;,伏為&ldo;扶富切&rdo;(伏有兩讀,一為去聲,一為入聲,這裡取去聲),與前面&ldo;薄&rdo;、&ldo;伏&rdo;那一對類似,這兩字也是音近。於此推之,陸叡就是伏鹿孤賀鹿渾,或者叫步六孤賀六渾(與後來的高歡正好同名,很可能是鮮卑人常用的一個名字)。
《魏書&iddot;官氏志》載:&ldo;丘穆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