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4/4 頁)
豬、牛、羊、狗、雞、鴨等家禽俑。
從(漢書·百官表》中的“東園匠令丞,主作陵內器物”來看,說明當時製作殉葬俑和器物已成為專門行業。唐朝的三彩俑在造型藝術上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女俑多豐腴圓潤,形象地表現了國富民強的盛唐審美風尚。許多深目高鼻的“胡俑”,再現了中亞、歐洲等外國人的形象。而載運貨物的駱駝俑,則展示了唐代東西交通發達、文化交融的盛況。
俑的珍貴和重要,在於它真實地反映了時代的生活形態和文化風格以及社會風尚和習俗。白居易詩中“雙眉畫作八字低”的描寫,在唐代女俑中得到了證實。南北朝時期的藝術審美觀點和唐代的“豐腴圓潤”相反,出土的女俑大都清癯俊秀。俑的出土,對研究和證實歷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義。
自唐以後,又出現了以紙紮焚燒代替俑的方式。神道上則出現了由文武大臣和各種珍獸所組成的石刻儀仗隊,而不再入葬,陵內的木俑也只是象徵意義上的殉葬品。這一點從明十三陵中可以得到證實,而定陵玄宮出土的微型木俑、木馬即是這種制度下的表現形式。
木俑不同於金銀器物,極易變質腐爛,在處理和儲存上就需格外費心。從國外對出土木俑的處理情況看,大多采取冷凍的方法,即把木俑放在零下200℃的氣溫中,將水氣脫去,然後放在玻璃箱中儲存。
這樣的條件,在當時的中國並不具備。儘管到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時代,但面對一堆腐朽黴爛的木俑,白萬玉老人卻失去了攬月捉鱉的氣概,只能老老實實地按二十年代跟斯文·赫定和安特生等西域探險時所學來的土辦法進行技術處理。
他在地宮內升起火爐,把白臘放在平底銅鍋內熔化成液體,然後將木俑一個個放入銅鍋,進行“臘炸”。小木人描著黑眉,染著朱唇,神姿活潑地在蠟鍋中跳動,如同宮廷中的舞蹈,令人心馳神往,拍案叫絕。但這種歡樂之情不久就被痛惜所代替。用蠟浸泡的木俑,拿出銅鍋之後,隨著水氣的蒸發,逐漸收縮變形,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少男少女,瞬間變成了面目奇醜可憎的老翁老嫗。白老的一番熱忱張羅付之東流,不管他多麼痛心疾首也已無濟於事。這座皇陵發掘的悲劇,剛剛拉開帷幕。這些“少男少女”的瞬間變態衰老,只不過是這場大悲劇中的一個小小序曲罷了。在不久的歲月裡,將會有重場壓軸大戲開演。不過那時已容不得他在臺下觀望和流淚,他將和他的夥伴一同登上舞臺,和三具骷髏對話,將悲劇推上極至。讓歷史為之哭泣讓人類為之震撼和銘記。
孝端王氏
萬曆皇帝梓宮的左側,放置著他的原配孝端皇后王氏的棺槨,其大小形狀和右側孝靖皇后的棺槨相同,儲存較好。儘管槨的外側出現裂縫,但無塌陷。從已脫漆的木質看,亦為香楠製成。
槨的蓋部放置兩個形體不同的青花梅瓶,白地青花,周繪龍紋,色彩與質地尤如宮廷中擺置的梅瓶一樣光豔奪目。兩個梅瓶的底款分別是“大明萬曆年制”和“大明嘉靖年制”。由此推斷,這是孝端皇后生前宮中的陳列品。
這種形式的梅瓶,在1951年北京西郊董四墓村明代貴妃墓的發掘中也有出土。明朝的妃嬪,除極少數受皇帝的寵愛被埋在十三陵內,多數都埋在此處。梅瓶作為殉葬品,可能是當時宮廷喪葬的習俗。
發掘人員撬開木槨,一口木棺露了出來。棺外有槨,意在以槨護棺,從而更有效地保護屍體。從國內外出土的帝王陵墓來看,棺槨質料不同,層數也有較大差異。在埃及圖塔卡芒法老陵墓的發掘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