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極無為的後果,不僅導致文官集團更加渙散無聊,更為嚴重的是直接為大明帝國的毀滅埋下了致命的禍根。
從表面上看,朝廷中各種法定的禮儀仍是照常進行,但皇帝已經不再上朝理政了。
儘管臣僚們的奏章不斷向他送來,但他已懶得批閱,甚至連一些高階職位長期空缺,他也不派人替補,並決定以這種方式對付臣僚。
當時朝廷內閣有王錫爵、趙志皋和張位三名閣臣,由於各自的原因很難繼位。經過奏請又補進沈一貫、陳於陛二人。隨後王錫爵去職、趙志皋告病,張位因得罪皇帝而罷職閒居。再之後,陳於陛又因病歸天。這樣一來,堂堂內閣僅剩沈一貫一人了。偌大的帝國朝廷,每日軍政要務須待處理的少說也有數百件之多,繁忙如此,沈一貫一人當然無法勝任。為此,沈一貫頻頻上疏懇請補進閣臣,卻始終不見下文,這一拖就是五年。最後,沈一貫因操勞過度而病倒在寓所,仍未見到補替人員。但緊急公務仍無法推脫,沈一貫只好強打精神在病榻上操辦。內閣府由此再無一人主持政務,只好關上大門,中國皇朝的內閣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掛上了大鎖。
沈一貫一共在閣12年,而獨掌閣務竟達7年之久。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12年當中,作為一個帝國首輔,只見過萬曆皇帝兩次面。萬曆30年(公元1602年)七月,經過沈一貫一再苦請,萬曆才點用朱賡和沈鯉入閣。閣臣總算有了三人。但好景不長,四年之後,沈一貫和沈鯉同時去職,閣臣又只剩下朱賡一人。朱賡所上有關軍民利病的諫言,卻“十不下一”,為此,常常遭到御史和科臣們的嫉諷。朱賡上不能勸說皇帝,下不能取信於諸臣,萬般無奈,只得在家稱病不出,其結果是閣門再次關閉。至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十一月,74歲的朱賡憂憤成疾,耗死任上。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作為帝國閣臣六年,首輔兩年,竟沒見過皇帝一面。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五月,皇帝諭命于慎行、葉向高、李廷機三人入閣,另因王錫爵有聲望,於同年也被再度召回,並冠以首輔職銜。王錫爵雖名為首輔,但尚未赴任,就在家死去,時年77歲。于慎行雖然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參贊機務,但已身患重病,七個月後便死於家中。同時入閣的李廷機赴任不久,即遭到給事中、御史十數人的參劾。迫於形勢,只得明哲保身,躲在寓所裡堅臥不出,後來索性跑到郊外一座荒廟中居住,並上疏皇帝辭去閣臣職務,三上奏疏才恩准致仕。名義上枚卜了四名閣臣,實際赴任理事的,卻只有葉向高一人了。
葉向高為了枚卜閣臣,先後上疏一百餘本,均不被理睬。此時的中樞機構長期缺員,黨勢漸豐,國力大漸。葉向高身為閣臣,卻大事不敢做主,小事不能措處,欲幹不能,欲退不允,孤苦伶仃,只好徒充其位,但是一切罪名,卻全得由他承擔。“大抵格而不用,惟有不行者,盡罪於臣。”又說,“臣孤身暮年,東撐西持,力竭心枯,淚盡而致以血。”即是這樣哀情,也仍然打不動萬曆皇帝的鐵石心腸。為了儘早擺脫困境,以免不測,他連連上疏:“臣自受事以來,未能薦一賢、行一事、挽回一弊政、消弭一釁端。碌碌浮沉貽憂宗社已六年矣!”這樣延耗七年之久,直到他稱病不出,內閣閉門,才令其致仕。
在葉向高去任之前,經過他的苦請,終於在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九月令方從哲、吳道南二人入閣。但四年之後吳道南去職,內閣又只剩下方從哲一人獨掌,直至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萬曆皇帝駕崩為止。
這種形同虛設的內閣,使首輔和閣臣均無實權。又因萬曆不放權與內閣,致使“百事皆奉聖斷,分毫不敢欺負”,由於部、府等衙門所上的對本部本府有利的題本屢上不下,上疏催請,又杳無音信,請內閣代催更無濟於事。在這種情況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