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3 頁)
施福,又名施天福,字崑玉,出生於萬曆壬子年(1612年),為施琅的族叔。關於施福的事跡,在《潯海施氏族譜&iddot;震公五世孫昌公二房支派》中有所記載:&ldo;當是時,有武毅伯福者,公族叔也,為帥府將中軍。&rdo;施福不僅長得英俊瀟灑,風流倜儻,而且志向遠大,十八歲時投筆從戎參加了鄭芝龍的部隊,由於作戰勇敢,又有謀略,深得鄭芝龍的賞識和信任,很快就被提升為中軍都司、帥府將中軍之職,成為鄭氏心腹。針對當時海盜猖獗、群雄並起、各地武裝勢力不服從官府號令等情況,施福提出&ldo;有向化者,說降之;崛強者,破滅之&rdo;的建議,得到了鄭芝龍的贊同並依其計行事。這樣,鄭芝龍接收了前來投降的地方武裝,剿滅了不願歸順的強盜,徹底掃清了海上航行的障礙,壟斷了海上貿易。可以說,鄭氏集團能取得這些勝利,施福功不可沒。
施琅初次投軍,因施福正隨鄭芝龍與前來騷擾的荷蘭海軍在海上作戰,未及關照。此次再投,經施福力薦,鄭芝龍任命施琅為施福的副手。施福對這位二十三歲的侄子青眼有加,把中軍的指揮權交付,讓其充分發揮軍事才能。對於鄭芝龍的提拔之恩,以及叔叔施福的重用和信任,施琅心存感激。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以後,清軍大舉入關,攻掠了河北、山東,明王朝急忙調集大軍北上。張獻忠降明不到一年,又再次起兵造反。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田地荒蕪,賦稅繁重,加上災荒不斷,洪水、大旱造成赤地千里,天災人禍。饑民遍野,餓殍載道,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和舉家自盡的悲慘景象隨處可見。一些強橫之徒趁社會混亂之機,四處搶劫,各地盜匪日益猖肆。當時的福建和全國一樣,也是強盜四起,時稱泉郡的泉州更是山賊嘯聚之地,佔山為王的土匪大小數百股,四處打劫,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無惡不作。他們時聚時散,行蹤無常,官府圍剿多次也無甚收效。有一夥盜賊最為兇殘,首領為葉績和徐晃。他們憑藉所佔山寨的險要地勢,屢敗進剿的官兵,氣焰十分囂張。葉績武藝高強,施德馨在《襄壯公傳》中稱葉績&ldo;素猛鷙,號莫敵。&rdo;許多山寨的小股土匪都聽從他的號令。
奉命剿賊的施琅決定&ldo;擒賊先擒王&rdo;,首先剿滅以葉績、徐晃為首的這夥土匪。施琅率軍來到泉郡,兩軍相逢,驕橫的葉績出馬迎戰,施琅舞動手中大刀,縱馬沖向敵陣。二人交戰只一回合,葉績當即落馬身亡,嚇得其餘賊兵狼狽逃竄。施琅下令乘勝追擊,活捉了徐晃,全殲了這夥山賊。之後,施琅又一鼓作氣,所向披靡地剿清了其他佔山為王的盜賊團夥。一方面武力剿滅怙惡不悛的悍匪,一方面大行招撫活動。施德馨《襄壯公傳》記載施琅&ldo;遂廣招募,搜山越嶺,鋤其根蒂,掃靖江、贛、閩、粵三百餘賊盜之寨,降巨魁數十。&rdo;剿滅山賊的行動,是施琅首次獨立率軍作戰。他採取剿撫並用、以戰逼降的策略,取得了全面勝利,顯示出智勇兼備的軍事才能。從此,施琅威名顯著,被提升為遊擊將軍。
正當施琅在福建剿滅山賊之時,明王朝的喪鐘一聲聲地敲響著。1640年,李自成率起義軍攻入河南後,提出了&ldo;均田免糧&rdo;的口號,反應了農民對土地的強烈要求和減免沉重的賦稅的迫切願望,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闖軍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逐漸控制了河南全境和湖北的廣大地區。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豫西襄城一帶與明軍決戰,基本消滅了明軍主力。第二年便在西安建立&ldo;大順&rdo;政權,不久揮師東進,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縊,為明朝二百七十餘年的歷史劃上了一個悲愴的句號。
歷史的大潮傾覆了大明王朝之後,繼續滾滾向前。李自成的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