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左慈的迷宮9再現人骨(第1/3 頁)
秦氏兄妹和公孫治離開塔樓後前往竹林,捕了一條大黑魚做生魚片,味道鮮美得令兄妹倆想在這兒住上十天半個月,已然忘記失蹤的江進酒。
還好公孫治一直惦記,吃完飯三人便上路了。
早在秦昭雲追蹤的時候,便已發現去闕目山的石路。
三人快步前行,很快來到闕目山前。
一眼望去,饅頭狀的大山光禿禿的,表面沒有土層,全是岩石。山體中有很多半圓形的洞口,想來是礦洞。
倘若這裡的人生存了兩千多年,把山挖得這般百孔千瘡,估計山裡面也沒剩幾斤礦石,說不定闕目山早已淪為荒山無人居住。
三人登上山頂憑高眺望,依稀望見山北面的山腳下河流附近有幾座房屋,造型奇特,遠遠看去像錐形塔。每棟房子旁邊有一座風車,葉片都有缺失沒一個轉動的。
如此看來山腳下的房屋大機率是荒廢的,三人不打算去那兒,但是望向地圖上不存在的山峰時,發現山峰四周盡是密林,唯有一條石路從房屋的東邊通進無名的山中。
三人只好向山腳前進,一路上並不好走。
山北面的岩石被雨水沖刷得平滑圓潤,很多地方的坡度十分陡峭,萬一不小心滑倒,八成是滾到底的節奏。
石縫間僅生些野草野花,更沒有可攀附的東西,所以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行至半山腰處,山體就像被咬掉一口,出現一個寬廣的平臺。內有一個礦洞,洞口巨大,兩輛公交車可並行而入。洞內雜亂地放著許多推車和工具,裡面深不見底,估摸著深入山體之中,挖空整座山也未可知。
而平臺的兩側各有一架平放著的大型轉盤,小腿粗的鐵索穿行其中,再經過山下每隔一段距離的鐵吊架,直至山腳下的大型轉盤。
轉盤的附近放著許多裝有掛鉤的鐵掛籃,裡面可以坐四個人。三人驚歎,這不就是人工操作的高空纜車嗎!
可惜轉動它大概需要六人以上,三人無法使用,只能步行下山。
平臺的左側有一條人工修整的蛇形路通至山下,路的盡頭在兩排柳樹後面的小廣場。離廣場不遠便是在山頂看到的錐形塔,原來底下還有一部分,其形狀像個半圓形的麵包,整體是間冶煉爐。
冶煉爐有九座,一字排開,每個間距約五米。
離廣場最近的三座煉爐旁邊建有鑄造室,現下空蕩蕩的,連一塊原料都沒有。
而最遠的一座煉爐離河很近,河邊修了一道暗渠,設了閘門。三人發現暗渠從九座冶煉爐的地下穿過,渠口在廣場西邊的一個大型石潭裡。
石潭離河也很近,很久沒有人整理過,已經雜草叢生,積了汙水,若不扒開草叢定然看不見渠口。
公孫治讚歎,古人的設計實在親民。
九座冶煉爐地下的暗渠超過百米長,倘若冶煉爐同時運作,上百度的高溫就算傳入地下只剩一百攝氏度,流經的河水進入石潭時至少有四十度,用來洗澡剛剛好。
可是區區一座山需要九座冶煉爐,會有如此豐富的礦產嗎?
這一點公孫治很是不解,待看到廣場西邊一百米開外的六座住宅更迦納悶“如果只有這幾戶人,如何動作這麼龐大的作業的?”
如此,不得不去察看住宅一番,興許能夠找到有用的資訊。
走近才發現,住宅整體是石體結構,外表被塗抹得像是樹木建造。房屋只有一層,二百多平米。門在東牆的左側,右側有兩扇窗,房後有四扇,兩側無窗。
三角形的屋頂鋪著魚鱗狀的瓦片,表面雖然粗糙,但映著光會閃現點點亮光,想必是由礦石切磨而成。
每棟房屋圍著竹製的籬笆,分成了前院、後院和側院。院內沒有耕種的跡象,但前院有鐵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