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是毛大人領銜好了,我連署即可。”
軍報一發,馮虞便與楊萬榮商議,即刻赴京。趁著這軍報走程式的當口入京活動一番,多討點好處回來。楊萬榮點頭稱善,當即取了大把會票珍玩,讓馮虞帶到京師花用。馮虞趕忙擺手推卻:“怎好讓岳父大人如此破費,小婿家中也有些個積蓄可用。”
楊萬榮正色道,“賢婿莫再爭執。此次險些弄巧成拙,原該老夫全力挽回,否則心頭難安吶。”
馮虞推卻不過,囑咐嶽海在楊府好生養傷,隨即趕回福州,又帶了些東西,點齊十名親兵隨扈,快馬加鞭晝夜兼程趕赴京師。臨行前,馮虞給楊萬榮捎去一封書信,請他選撥四五十號通拳腳、老實可靠的手下派來福州聽用。這回親兵折損甚多,得補些可靠得力的進來了。
待馮虞到了京師,這份軍報已經是轟動朝堂。多年來,倭寇屢屢竄犯沿海,各地衛所每每一敗塗地,近幾年來更是從無勝績,往往官兵死傷慘重,倭寇卻幾無折損。深澳一戰,不但盡殲來犯真倭,傷亡數字還如此接近,簡直是空前大捷。正德也喜出望外,正責成兵部研議封賞。馮虞來得可算恰是時候。
這些日子,劉瑾可說是春風得意。扳倒前任內閣之後,劉瑾大權獨攬。這還不夠,他又別出心裁想了個歪招,挑著正德玩得最起勁的時候呈上奏摺,結果給當場訓了一頓:“朕要卿掌司禮監何用?如何還來煩朕?”就這一句話,劉瑾當即恭領聖旨,從此乾脆將奏章全家批去了。
如今劉瑾在朝中可謂勢焰薰天。內閣擬寫諭旨時,總需先派人探聽他的意思,之後再下筆。官員的奏章要先送給劉瑾過目,叫作“紅本”,而後方才上通政司轉內閣,叫“白本”。軍國大事,皆出劉瑾之口。
再有一樁,前些時日,都察院左都御史屠進不知可是多灌了幾碗黃湯,在所上題本中,居然寫了“劉瑾傳奉”四字,劉瑾看後勃然大怒,大罵屠進膽大包天,有逆反之心。屠進聞知後,急忙帶著十三道御史前往請罪,跪在劉瑾膝下,任他責罵,也不爭辯,更不敢抬頭仰視。劉瑾罵累了,便甩手而去。那些御史依然齊齊跪在當地,半日工夫方有那小太監出來傳話免罪。此後,文武百官無人敢直呼其名,皆尊稱劉太監。宦官有太監之別稱自今日始。
不過話說回來,劉瑾掌權之後倒也不是一意胡鬧,至少對國事還是認真的。劉謹將奏章帶回私第之後,先與妹婿禮部司務孫聰及張文冕等人商量議決,再由大學士焦芳潤色,內閣李東陽稽核之後頒行。當權時,劉瑾還針對時弊,推行過一些新法。後世稱為“劉謹變法”,計有“吏部二十四事,戶部三十餘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只是後來劉瑾垮臺,人亡政息。
如今已是六月出頭,劉瑾喝著酸梅湯,一邊盤算一件要務——如何再討正德歡心。年初那會兒,劉瑾自戶部要了大筆銀子,修起太素殿、天鵝房船塢。在天鵝房船塢造了許多龍舸鳳船,選些清俊的小內侍撐篙,又選民間二八美女,唱吳歌於舟上,一時大得正德歡心。可是這些時日,似乎正德已透出些許膩味的意思了。劉瑾能掌大權,全靠將正德哄得樂不思蜀,無心朝政。這點看家本事哪天要事玩不轉了,正德改了寵信他人,還有他劉瑾劉公公置身之地麼?
正思量這事呢。一個小宦官進來稟報:“公公,外頭有錦衣衛福建副千戶馮虞求見。”
一聽這話,劉瑾猛然坐直,嘴角露出一絲笑意。來得好,最近聽說這小子風生水起,想來是有大票銀錢上貢。再則,這也是個有主意的,與內廷似乎還算親厚。待會子聽聽他的主意,說不定又是一條路子。想到這兒,劉瑾吩咐:“快帶進來。”
沒一會兒工夫,只聽門外“噔噔噔”腳步聲響,轉眼間,一個身著飛魚服拎著個包袱的小夥子進得房來,納頭便拜。來的正是馮虞,一邊拜一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