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章(第1/3 頁)
均田制其實已經是一個十分完善的制度了。
均田制自北魏馮太后起開始實施,朝廷將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朝廷繳納租稅,百姓只有土地的使用權而沒有擁有權,已經近似於田地國有化了,這個政策遏制土地兼併,能使國家迅速富強起來。
府兵制就是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選良家子作為府兵,免稅,若是立下功勞還能授勳,太宗時期短短數年內大唐由隋末的弱小恢復到能夠連年發起滅國戰爭就是多虧了這個制度。人人想要立下功勳,想要獲得更多的田地。
正如《木蘭詩》中一般,花木蘭的父親就是軍戶,花木蘭替父從軍就需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也就是府兵自備馬匹和兵器出征,立下戰功後又可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獲得授勳,實現階級跨越。
不過再好的政策也有空子。均田制中分給百姓的田地為一人百畝,其中八十畝田地百姓死後就要歸還給朝廷。而考慮到桑樹果樹種植需要很長時間方能收穫,所以另外二十畝在百姓死後不會收回去,會留給他的後代,也就是永業田。
只是唐之前連年戰亂,人少地多,用這個政策合適,可大唐如今建國百年,境內的土地早就分完了。一代人有二十畝永業田,只需要五代人,就能留下一百畝的永業田,大唐的耕地就這麼多,從貞觀到開元人口翻了三倍,耕地可翻不了三倍。
而且大部分大唐人實際上是分不到二十畝永業田的,或許偏遠地方之人能多分些,可人口稠密的州縣根本沒有那麼多田地可分。
——可若只是這麼簡單,頂多就是百姓分不到土地罷了,如何又會涉及世家土地兼併呢。
李長安晃了晃腦袋,她翻了一整日的田地薄冊,看得頭暈眼花的。
整個荊州三分之一的耕地居然都在世家大族手下,還大多不是本地的世家大族,而是外來的關隴貴族,五姓七望一家沒少。大唐才建國一百來年,關隴地區貴族的手居然已經伸到了位於南方地區的荊州。
世家大族能夠進行土地兼併還得從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說起,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平民多數都依靠著世家大族活命,他們自願做世家大族的奴隸,住在世家的碉堡中給世家大族做私兵抵抗胡人。
楊堅為了能夠編戶齊民,也就是安定流民,所以下達了一道旨意允許奴婢授田,也就是奴婢也能分到田地。
世家大族就鑽了這個空子,他們利用自己的權勢保證他們的每一個奴婢都能分到足額的好田,若是奴婢死了,則再由其他奴婢頂上。普通平民不一定能分到足額的田地,世家大族的奴婢卻能分到最好的田地,甚至他們還不用繳納稅賦……累代積累之下,這片土地上最好的田地就都到了世家手中,形成了土地兼併。
到了開元年間,一方面是世家和權貴土地兼併,另一方面是大唐人口增多土地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人口增長,再有一點就是對外擴張已經到了這個時代所能到達的極限,沒有軍功可
立,唐朝的科舉也還不夠公平,平民的上升通道被堵死……
難怪後世分析,安史之亂並不是普通謀逆的戰亂,而是一場大唐內部的博弈呢。
李長安和沈初熬了一夜,也沒找到合適的方法解決這件事。目前來看最好的方法是攤丁入畝,攤丁入畝加上引進糧種能保證人口上限提高到一億五千萬人,只是知道容易,做起來卻難,世家大族必然會拼盡全力阻礙這項政策。
“天下百姓,何其難啊。”沈初頂著一雙熊貓眼哀嘆了一聲。
他顯然十分失望,哪怕是學富五車、滿腹詩書,可這些書中的知識在現實面前卻毫無用處。
沈初竟然也升起了心灰意冷之感,他嘆道:“百無一用是書生。”
李長安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