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1/2 頁)
埃爾祖魯姆城堡
1916年5月,協約國方面的英國與法國簽訂瓜分奧斯曼帝國領土的秘密協議,得到俄國的贊同,史稱《賽克斯‐皮克特協議》(sykes-pit agreent,又譯《賽克斯‐皮科協定》)。根據《賽克斯‐皮克特協議》,安納託利亞高原東部的埃爾祖魯姆、特拉比宗、位元利斯和凡湖地區劃歸俄國,安納託利亞高原南部的阿達納、西里西亞和敘利亞沿海地區劃歸法國,地中海東岸的海法、阿克和新月地帶的伊拉克中南部劃歸英國,安納託利亞高原西南部的伊茲密爾、安塔利亞和科尼亞劃歸義大利,巴勒斯坦地區劃歸國際監管。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將《賽克斯‐皮克特協議》公之於世,引發阿拉伯世界對協約國的強烈不滿。與此同時,俄國和英國政府分別煽動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亞美尼亞人和阿拉伯人發動叛亂。
1918年10月,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青年土耳其黨政府垮臺,青年土耳其黨領袖恩維爾、塔拉特和傑馬爾出逃,蘇丹穆罕默德六世(hd vi,1918‐1922年在位)與協約國簽署《穆德洛斯停戰協定》。根據《穆德洛斯停戰協定》(aristice of udros),奧斯曼帝國解散軍隊,放棄在葉門和麥地那的宗主權,割讓除伊斯坦堡以外的所有歐洲領土,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實行非軍事化,伊茲密爾由希臘管理,協約國控制奧斯曼帝國財政稅收以及鐵路、航運和通訊線路。《穆德洛斯停戰協定》規定,協約國有權在認為必要的情況下佔領奧斯曼帝國的任何地區,協約國有權對亞美尼亞人地區進行武力干涉。《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署以後,英、法、意軍佔領伊斯坦堡,進駐安納託利亞高原及色雷斯,迫使蘇丹俯首稱臣,奧斯曼帝國奄奄一息,往日的輝煌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
穆罕默德六世
作者點評:
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雄踞亞非歐大陸的中央地帶,兵鋒遠達歐洲腹地。進入19世紀,奧斯曼帝國雄風不再,國勢江河日下,疆域萎縮,已然淪為西歐列強眼中的歐洲病夫。在巴爾幹半島諸地,基督徒反抗伊斯坦堡蘇丹的武裝起義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自南向北蔓延。青年土耳其黨人試圖拯救瀕臨崩潰的奧斯曼帝國,雖勵精圖治,卻已無力迴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敲響了奧斯曼帝國覆滅的喪鐘,伊斯坦堡的蘇丹儼然成為西方列強手中的玩偶。
[1] 布羅克爾曼:《伊斯蘭各民族與國家史》,第431頁。
[2] iller, w, the ottoan epire 1801&;1913, cabrid 1913, p476
第十一章 土耳其共和國的誕生
一、從伊斯坦堡到安卡拉
青年土耳其黨革命包含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雙重傾向,恢復憲政制度和抵禦西方列強構成青年土耳其黨革命的基本目標。&ldo;統一與進步委員會領導的青年土耳其黨革命,通常被視作土耳其的雅各賓派革命&rdo;。[1]青年土耳其黨的政治實踐不僅體現了奧斯曼帝國行將就木之際新舊秩序的激烈對抗,而且與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兩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絡。青年土耳其黨建立的軍事獨裁不可與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君主專制同日而語,所謂&ldo;統一與進步協會以反對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專制統治開始,又以建立自己的獨裁統治而告結束&rdo;也非歷史的諷刺。[2]青年土耳其黨執政期間,奧斯曼帝國的傳統政治秩序遭受重創,蘇丹制度和哈里發制度名存實亡。正是在青年土耳其黨執政期間劇烈動盪的政治環境之中,奧斯曼帝國讓位於土耳其共和國。青年土耳其黨的政治實踐,構成從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