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父子相親(第2/3 頁)
扶蘇心情略複雜,既因未來的自己沒有相信父親,被偽詔所騙而愧疚,又羨慕衛太子竟能勸動自己的父親。卻不知道那漢武帝與太子這般父子相親,最後衛太子怎麼落得自己一般結局。
“然即便父子意見經常相左,始皇帝也只是不滿兒子不懂自己的用心,並非放棄扶蘇,從他最後的安排來看,雖然扶蘇沒有讓他滿意,他也還是選了扶蘇為繼承人。沒有立太子的情況下,後事盡託長子就是表達傳位扶蘇的意思了。”
扶蘇精神一振,對啊,即便他和父皇意見相左,父皇還是愛他信任他。他為何要羨慕衛太子啊,若是他和衛太子一樣相信自己的父親,父親就不會對他失望和他生氣了。君子和而不同,父子間政見不同又不是什麼敵人。
思及此,扶蘇眼睛亮亮地看向自己的父親。始皇帝沒有想到長子突然用這般孺慕的目光看著自己,心情有些奇異。
“可惜,不管是始皇帝還是漢武帝都犯了同一個錯,那就是父子分隔兩地,終究給了他人可趁之機。”
始皇帝:朕已經準備立太子了,這次絕不給趙高之流可趁之機!
劉徹:朕要記清楚,誰害我兒,該流放就流放,該殺掉就殺掉!
“既然漢武帝並非不滿衛太子政治主張,衛太子也很信任父親,本來堪稱模範父子的兩人因何淒涼收場?概因漢武帝對太子還是有些不滿的,至於漢武帝對太子有什麼不滿呢?大概就是太子長大了。”
啊?天幕下的百姓表示不懂,兒子長大了不是好事嗎?封建社會,平均壽命短,養孩子最怕夭折了。
“是啊,太子何止長大了,太子都要當爺爺了呢!對於普通人而言,當曾祖父,四世同堂是福氣,可對於求長生的漢武帝而言,四世同堂不是什麼福氣,而是無時無刻不再提醒他,自己已經老邁。”
“抱重孫子,多好的福氣啊!”百姓們表示無法理解皇帝這種生物。
“早年的漢武帝求仙求長生,但依舊看重太子。大約是總想著有一天自己能成仙御風而去,那麼大漢天下肯定要託付給愛重的長子啊。可隨著年紀老邁他漸漸意識到不管是成仙還是求長生都只是虛妄,他應該已經意識到了長生只是方士編織的騙局,只是不願意面對現實,於是在這種失望下,他會潛意識下把權利抓的更緊。”
“晚年的武帝很不願意見到成年的兒子,尤其是生病時,更喜歡自己躲起來。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太子知道父親生病,派使者探視,而自己不去探視。不是太子不孝順,而是病中的武帝不喜歡看到成年的兒子。”
“皇帝老子這是什麼毛病啊,生病了不想見兒子!”聽著天幕的老農揮舞著鋤頭,表示無法理解。
隔壁田裡的鄰居接話道:“生病了,誰不想兒子守在床前端茶送水,皇帝真是奇怪咧!”
病中派親信去祭山神,而不是將長子召到身邊的秦始皇感覺自己有一點點理解漢武帝的做法,只是一點點,不是全部。然年輕的漢武帝劉徹其實也不太瞭解老年漢武帝這個操作,比較現在他還是盼兒子的階段,而不是嫌棄老兒子的階段。
“然漢武帝感情上不喜歡壯年的太子,不表示他理智上會覺得太子有什麼不好。在理智上,他清楚地知道太子已經成長為他所期待的繼承人模樣——仁慈寬厚,符合他對國策轉變的預想,但在感情上這個優秀的繼承人卻讓他有被取而代之的擔憂。”
“激情殺人和預謀殺人是兩回事,激情殺人是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而預謀則是精心策劃。激情下做出錯誤的決定才會後悔,而預謀殺人,卻會得意自己的‘傑作’。”
“在太子死後,武帝的一系列行為都能看得出,他是真的後悔。而對於帝王,他後悔時,可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會把仇恨轉移到那些引導自己做出錯誤決策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