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漏網之魚(第1/3 頁)
“漢朝時官方就對巫蠱案做了定性, 這是個冤案,所謂太子巫蠱詛咒父親是誣陷。不過近代有一部分人認為太子真的詛咒了父親,依據是漢武帝晚年那麼昏聵, 所有人都恨不得他死,劉據要是不詛咒他爹去死,都不正常!”
劉徹:……朕相信這個是冤案!
雖然承認年老的自己糊塗冤死兒子很讓人暴躁,但相較而言眾叛親離到讓親兒子都恨不得他死, 更無法讓人忍受。
“這個怎麼說呢!我一向比較推崇孟子‘君之視臣如手足, 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 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 則臣視君如寇讎【注1】’的觀點。但別看儒家尊孔孟為先賢, 後來的儒家其實很多觀點都與孔孟二聖相悖。”
“古代三綱五常才是主流, 孟子的這種觀點, 即便是在戰國都不是主流,而是被視為叛逆之言。哪怕是在現代我們常說父不慈子不孝, 但父不慈,子女還要奉養的案例依舊比比皆是,就不要說漢時了。”
“在古代, 為人子女就如同父母私產。扶蘇會輕信偽詔自殺,與其說是因為始皇帝的威嚴,還不如說是受三綱五常的思想荼毒。太子劉據同樣是受儒家教育, 即便父親對他有什麼苛責,他也不可能輕易對父親生怨。”
“衛太子時常勸阻武帝興兵征伐,為處罰過重的臣民平反。武帝有的聽有的不聽, 聽得會讚揚太子,不聽的也會告訴太子原因,父子之間門雖然政見不同, 但並沒有衝突到父子成仇。何況,在巫蠱之禍前,漢武帝雖有冷落了太子,卻沒有傷害過太子,尚沒到不慈的地步。”
“太子當時都三十多歲了,應該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對被皇父寵愛的幼弟都沒有生嫉妒之心,父親的冷待可能讓他傷心,但應該還沒有到怨恨的地步。”
“至於武帝晚年多疑,對臣民百姓酷吏,太子不贊同這種行為,但不表示會恨不得父親去死。子女對於父母不義的舉動,如不贊成,正常情況下可能會阻止,卻很難因此生出什麼弒殺君父的念頭。”
“我能想到能夠讓太子對父親生出怨恨的事情就是武帝將屠刀揮向太子身邊的人。人死,生了怨恨才可能用巫蠱詛咒;人沒死,根本沒有怨恨到要用巫蠱詛咒君父。既然巫蠱案前,父子並沒有到你死我說的地步,太子怎會恨不得父親去死呢?這種說法存在前後順序矛盾問題。”
年輕的漢武帝點點頭,劉徹現在也相信天幕中的太子是被冤枉的。畢竟,現在衛家是他看重的臣子,衛子夫是他寵愛的夫人,而那尚未出生的衛太子可是天幕蓋章他未來最優秀的兒子哎!他如此寵愛長子,兒子也如此信賴君父,怎麼可能怨恨他!
“韓說在太子宮中‘挖’出了木偶人,江充馬上奏報皇帝說在太子宮中找出的木頭人最多,還有許多寫了大逆不道之言的絲帛。怎麼說呢?信巫蠱的是漢武帝,又不是衛太子。從衛太子後來的舉動推測,他不僅不信巫蠱,還深恨被武帝寵幸的胡巫。”
“一個不大可能信巫蠱的人,怎麼可能去行巫蠱,還留下絲帛文字這樣的‘證據’,難道衛太子糊塗了?顯然衛太子並不糊塗。”
“衛太子沒想到自己的宮中會挖出人偶,聽說自己宮裡挖出‘蠱’,非常驚懼。有公孫賀父子、衛伉和兩個姊妹以巫蠱之罪被處死在前,皇帝的使臣和巫師在太子宮‘挖’出巫蠱之物,能不慌張嗎?最可怕的是此時衛皇后和太子派人去甘泉宮求見父親,都沒有見到人。”
“太子是知道武帝生病在甘泉宮修養的,而身為儲君的他自己見不到父親,連派去請安的人也見不到,這個時候,有奸臣上門給你扣個詛咒君父的罪名,你該怎麼辦?”
“少傅石德怕自己是太子的老師受牽連被殺,就給太子分析了一下現在局面。皇帝年邁了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