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英雄(八)(第2/3 頁)
,還是孤軍外懸,沒有任何後援,卻固守邊疆近五十年,直到最後一個白髮兵倒在衝鋒之路的安西軍。孤守數月,終因沒有後援而糧絕城破,滿城軍民無一降者的睢陽城,他們拼死護衛的不是拋棄他們的統治者,而是太宗陛下一手締造萬國來朝的巨唐啊!”
“因一首與之有關的曲子讓一個將覆滅的王朝又續命了二十年,縱觀千古也就那麼一位,不愧是大唐臣民的‘白月光’。”
經歷了玄武門後,登上皇位的李世民,在這冬日裡聽著天幕之言卻是渾身都暖洋洋。
對於這位戎馬出身,弒兄殺弟上位的年輕君王,不僅大唐的百姓不確定他能不能做好大唐這艘巨船的掌舵人,便是李世民自己夜深人靜時也常常會生出疑慮,不確定大唐在自己手裡會不會變得更好。
如今知道自己將來做的不錯,李世民並沒有得意起來,但已經有了更多的信心。天幕的稱讚讓他明白了一件事,在後世人眼中,他做為皇帝的作為遠比如何得到皇位重要。
同時,李世民也漸漸放下了對天幕的擔憂。之前主持人的一些觀點,以及她明目張膽地鼓勵百姓反抗□□,都讓皇帝們擔心天幕會對朝廷的統治產生危險。可現在李世民知道,天幕的存在時兩面性的,於明君那會是助力,於昏君那才是不利因素。
李世民自然不會認為自己是昏君,因此他對天幕的擔憂大大減少,同樣有這種想法還有劉邦等其他君主。天幕是個不確定因素,但只要自己做好君王之職,那天幕也是最大的助力。
“可惜的是太宗陛下和太宗子孫終究是兩碼事,戎馬半生,麾下將軍不滅一國都不敢稱將軍的太宗陛下,子孫卻搞出了國度六陷天子九逃的笑話。太宗陛下愛民如子,可以為百姓衝鋒陷陣,太宗子孫卻在逃亡的路上燒橋,斷了追隨其後的百姓退路,讓他們直面反賊的刀兵。”
“古代文人別的不說,粉飾太平的文字遊戲總是極為擅長。比如唐朝天子九逃,是‘天子九遷’;徽欽二帝和堡宗被俘,叫做‘北狩’;永嘉治亂和靖康恥後,統治階級狼狽逃竄叫做‘衣冠南渡’……”
“君為輕,不是說君不重要,君的性命輕賤,而是相對於整個國家和人民,君並非重要到非你不可。君王的責任是保護國家和百姓的安寧,能夠履行這份職責的君王,才是天下人的君王,若擔不起這份責任,使國家處於危險之中,危及社稷,麻煩你讓個位。”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注2】。”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這段話精確的解釋了六國乃至於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想要你的王朝世世代代,那就愛民愛民愛民。百姓生活安定了,國家就不會滅亡。然而詩人總結的再好,統治階層卻學不乖。於是代代又代代,使後人而復哀後人。”
“聽《秦王破陣樂》的將士最初為何降,因為他們的皇帝丟下他們跑了;安西軍為何孤軍外懸四十多年無外援,因為皇帝放棄他們了;睢陽城為何苦守數月無後援,因為太上皇和皇帝忙於爭權,而他們成了上層統治者博弈的犧牲品。”
“李世民做為君主真的是完美無缺嗎?未必!太宗晚年時曾歷數自己為君時做的不好的地方,諄諄教導兒子不要犯自己犯過的錯誤,殷殷期盼子孫可以做的比自己更好。自古只見君負天下,不見天下負明君。”
“唐高宗也確實是一位不錯的繼任者,然之後的太宗子孫,那可是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歷朝歷代,每一個覆滅的王朝都是統治者先背棄百姓,而非百姓天生反骨。我讚揚那些敢於反抗壓迫的勇士,亦稱讚那些有志挽國家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