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3 頁)
公元前585年(楚共王六年),楚國不甘心輕易失去鄭國,令尹子重舉兵伐鄭。晉中軍帥欒書(欒武子)即率六軍救鄭,與楚軍遇於繞角(今河南魯山東),楚見敵眾,主動撤退(《左傳&iddot;成公六年》載,晉、楚兩國軍隊在繞角相遇,&ldo;楚師還&rdo;,可謂主動撤退。《左傳&iddot;襄公二十六年》則記晉用析公之謀,夜臨楚軍而楚軍&ldo;宵潰&rdo;。)晉軍遂攻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兩縣之軍救蔡,御諸桑隧(今河南確山東)。晉軍是戰是退,將帥意見不一。趙同、趙括欲戰,荀首、士燮、韓厥諫不可。他們說:&ldo;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於此,是遷戮也。戮而不己,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若不能敗,為辱已甚,不如還也。&rdo;(《左傳&iddot;成公六年》。)欒書持慎重態度,就撤軍了。可見楚國霸威猶存,晉仍不願貿然與之正面較量。次年,楚子重又伐鄭,駐軍於 (今河南襄城)。晉亦又會齊、宋、衛、魯、曹、莒、邾、杞之君救之。鄭共仲、侯羽趁勢眾圍攻楚軍,俘獲了楚鄖公鍾儀,把他獻給了晉國。晉與各國盟於馬陵(今河北大名東南)而還。再過一年,即公元前583年,晉欒書又領軍伐蔡,接著犯楚,俘獲楚大夫申驪;攻沈,俘沈國國君揖初。這樣,原從楚之中原諸國,又盡入晉國懷抱,楚國霸勢隨著衰退。
在此同時,晉重新經營東方,拉攏齊國。公元前583年(楚共王八年),晉景公遣韓穿赴魯,命歸汶陽之田給齊。對這種反常行為,季文子當即就向韓穿指出,汶陽之田,原為魯地,晉初使齊歸魯,現又命歸齊,&ldo;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猶喪妃耦,而況霸主?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rdo;(《左傳&iddot;成公八年》。)晉景公這種出爾反爾、犧牲魯國利益去取悅於齊國的行為,果然引起中原各國的不滿,&ldo;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於晉&rdo;(《左傳&iddot;成公九年》。)晉景公懼,第二年春,又會齊、宋、魯、衛、鄭、曹、莒之君於薄(衛地,今河南長垣東),以重溫馬陵之好。季文子認為此舉無益,對範文子說:&ldo;德則不競,尋盟何為?&rdo;(同上。)楚國抓住&ldo;諸侯貳於晉&rdo;這一時機,採取拉攏與打擊相結合的方針,立刻與晉爭奪與國。公元前582年(楚共王九年),楚以重賂求鄭,鄭成公與楚公子成會於鄧(楚地)(此從《左傳&iddot;成公九年》。《史記&iddot;鄭世家》載:&ldo;成公三年,楚共王曰&l;鄭成公孤有德焉&r;,使人來與盟。成公私於盟。&rdo;)。同年秋,鄭成公害怕晉攻伐,又親往朝晉。晉以其貳於楚,執之;又命欒書領兵伐鄭。楚令尹子重也立即舉兵伐陳以救鄭。冬,子重又自陳伐莒,莒無備,渠丘(今山東莒縣東南)、莒(莒都,今莒縣)、鄆(今山東沂水東北)皆潰。楚軍進展順利。次年,即公元前581年,鄭人立新君(鄭成公子),向晉表示不會因鄭成公被拘留而屈服。晉欒書說:&ldo;鄭人立君,我執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鄭而歸其君,以求成焉。&rdo;(《左傳&iddot;成公十年》。)遂會齊、宋、衛、曹伐鄭,鄭賂晉請和,晉釋鄭成公回國。
晉對鄭成公的親楚行為無可奈何。
由此可見,楚共王&ldo;少主社稷&rdo;,依靠子重等一班舊臣輔佐,雖霸勢轉衰,但仍遵循先君北上爭霸路線,繼續與晉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保住了大國霸國的地位。
二、第一次弭兵之會(宋西門之盟)
從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卒,至公元前580年(楚共王十一年)的十一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