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2 頁)
有朋友託老薩查詢《紅高粱》一書中擊斃日軍中將的真實背景,按照高密縣誌的記載,這個日本將軍叫做中崗彌高,是被中國軍隊曹志明部在孫家口戰鬥中擊斃的。可是綜合各種材料,日本陸軍沒有叫做中崗彌高的中將,這個記載到底有沒有依據呢
兄弟對這個話題興趣濃厚,正好人在日本,還認識幾個老鬼子,便利用晚飯後的時間做了一個短暫的調查,把結果給大家做一個不成熟的參考吧。
我首先檢索了網上材料,事實上日軍真有一個中將叫這個名字,只是差一個字,他的名字是中岡彌高,此人是日本陸軍防空炮兵專家,曾經擔任炮兵工兵學校校長,也參加過戰史編寫。不過他1940年還被頒發旭日一等勳章,應該不可能在1938年4月就已經陣亡。
這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日本軍隊有對戰死人員晉升和授勳的慣例,中國戰場打死的很多日軍聯隊長級&ldo;將官&rdo;實際上都是大佐,死後得以晉升,比如飯琢國五郎,迦納治雄等。不過日本軍隊的習慣是陣亡人員隨時授勳晉級,活著的因功的才成批進行授勳,中岡被授勳的那一批都是活人,比如侵華日軍中的名將中島今朝吾,就他一個死的有點兒不大可能,而中岡1938年9月還得過一枚瑞寶勳章,如果他4月在孫家口就陣亡了,不會給他死後授勳兩次的。從以上事實判斷,中岡並未死在孫家口戰鬥中。
如此,孫家口戰鬥中打死的是誰呢?
這個我沒有充分的考證,沒法說得出來,不過,看到這個帖子是在晚上吃飯的時候,我隨後給認識的一個老鬼子叫重信的打了個電話,問他是否知道中岡這個人,他是工兵出身,也許知道這個工兵方面有影響的中將。
重信先生說不太清楚,也不曉得這個人是否死在中國,不過,中岡彌高的名字是聽說過的,這個人屬於比侵華日軍將領都要老的人物,侵華的將領大多是大正,昭和初年計程車官學校畢業生,而中岡好像是明治年代的,如果1940年給他授勳,應該是退休了。
關於孫家口戰鬥,重信先生認為中國軍隊也許並非故意謊報戰果,他認為被打死的應該是從日本去訪問中國佔領區的軍官,當然也可能是日本官員或者記者或者作家,之所以被誤認為是中岡彌高,大概因為他帶著中岡的名片。中國軍隊繳獲了中岡的名片,就誤以為他是中岡本人了。為什麼別人帶中岡的名片呢?當時日本軍隊等級觀念很強,中岡的學生很多,帶著他的名片和通行證效果差不多,而且便於聯絡感情。他說日本當時經常有訪問團到中國來,八路軍就曾經專打這種參觀團,訪問團,狠狠地搞過幾次,戰績很好。後來日軍對華北駐軍明確分配地段,參觀團在哪裡出事,當地的駐軍主官要負責任。我從他的說法判斷,日軍在孫家口戰鬥後近乎瘋狂的搜尋和報復,和這種對國內訪問團分段負責的制度有關。
從戰後中國方面的表現看,這或許是一種比較大的可能。因為中方對這次戰績的宣傳頗為一般,如果真的擊斃日軍一個中將,國民黨政府方面因為很看重這種戰績的影響,必然大肆宣揚(日本名將赤鹿裡就在中國方面戰報裡面死了好幾回,而山東所在蘇魯戰區整個抗戰沒有擊斃過中將級日本軍官)。根據文章判斷,我想曹志明部當時可能缺乏熟悉日軍情況的敵工人員,因此只是看到名片後憑直覺判斷,認為打死了一個中將,這樣的戰績報到戰區,最初可能反響很好,但是看到&ldo;證據&rdo;以後,國民黨正規軍中肯定有明白人,就知道這個戰績不夠可靠,因此並未加以特別的宣傳,否則被中外看到憑一張名片就認定擊斃一個中將,會成為國際玩笑的。不過,這種鼓舞士氣的事情,也無須去糾正它,結果就是曹志明這樣的&ldo;敵後英雄&rdo;深感不平,而整個戰鬥也湮沒在零星的記載裡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