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第2/3 頁)
。
規模
戰爭規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亞、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開,33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動員軍隊6500萬 ----7000萬人,軍隊損失3750萬人,其中亡853萬人,居民死亡664萬人,直接經濟損失l863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個國家約20億人口捲入戰爭,動員軍隊11億人,軍民傷亡l億餘人,其中亡5000萬人,財產損失4萬億美元。
戰爭引起革命
世界戰爭奴役性、掠奪性強,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導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了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引起的革命,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主義國家,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一系列國家相繼獨立,擺脫了殖民主義的統治。
聯盟鬥爭激烈
帝國主義發動爭奪世界霸權的世界大戰,戰爭規模和戰略目標龐大,這決定著必須擁有強大的戰爭力量。所以,必須由列強組成一個強大的國家聯盟,才能進行世界大戰。處於防禦的一方,也必須組成一個強大的國家聯盟,才能對付強敵。這是自古以來爭霸戰爭的一個重要特點。到了帝國主義時代,發動的世界大戰,這個特點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主的同盟國,為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先後糾集義大利(大戰爆發後退出同盟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國共同作戰;以英、法、俄三國為核心組成協約國。兩個帝國主義國家聯盟,展開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大搏鬥。在戰爭程序中,美國、日本、義大利、中國等25個國家先後參加了協約國。這場大戰,以同盟國各國先後投降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德、日、意軸心國組成的法西斯集團,為了進行以稱霸全球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脅迫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等加入其集團作戰。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慶召開了東亞軍事聯合會議,透過了《遠東聯合行動初步計劃》、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美、英三國在重慶正式成立軍事會議,以加強對日作戰協調。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蘇四國領銜,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到1945年5月,先後又有21個國家參加了該統一戰線。這對世界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