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5 頁)
主要分佈在崇明東灘、東平國家森林公園、佘山國家森林公園及沿岸緩衝區;次脆弱的區域主要分佈在崇明島北部、橫沙、長興兩島、南匯口、杭州灣沿海灘塗溼地和上海的主要水系;其他地區為弱度脆弱區或不脆弱區。IPCC進一步分析認為,上海的脆弱性指數與溫度和降水成正相關,未來氣候變暖可能會使上海地區變得更脆弱。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上海近50年降水災害機率比前50年上升了個百分點;極端最高氣溫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上升,尤其是在2003出現了℃的極端高溫;氣溫、降水和氣流的變化加劇了風暴潮產生的可能性,同時風暴潮產生的損失也隨之加大。“類似新奧爾良颶風的極端氣候事件,在上海會不會有,我們的研究現在不能確定。但總的趨勢是機率在增加。”王祥榮說。國家海洋局海洋預報減災司司長林山青表示,海平面上升會加劇風暴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及鹹潮等海洋災害。
沿海、沿江的城市都難以避免沉降,它們加重了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副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學教授汪品先,在路透全球環境峰會上說“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已經使全世界範圍的問題;但是,在中國沿海城市中,上海和天津面臨的挑戰最嚴峻,主要因為土地下陷。”
2002年,由上海地質學家集體編寫的《上海城市地質——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書中提到:自1921年上海首次發現地面沉降現象到1965年的44年間,上海下沉的平均數是米,最厲害的地方達到米,沉降面積已達1000平方公里。
地球劫難(22)
路透社2008年10月的一篇報道稱,20世紀70年代,上海政府積極回灌地下水,土地下陷程度明顯減輕,地表甚至有所上升。但90年代上海開始如火如荼的建設,地表又開始下陷。
儘管上海現在採取措施阻止過度抽取地下水,但研究人員擔心,雨後春筍般的高樓將使地面下陷。
華東師範大學的地質學教授許世遠說:“地下水使用多或高樓密度大的地區,(土地下陷)問題較嚴重。”權威建築資訊提供機構安波利斯稱,上海有大約1萬座建築高於10層,其中80%是最近10年建造的。
上海市地質學會的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守祺表示,2000年以前,上海沉降的速度是6毫米,現在已達10毫米,而從1921年至今累計沉陷已經超過2米。
導致地面下陷的主要原因在於地下水資源超採。同時,上海地區又是典型的軟土地區,高速發展的城市使得超高層建築從軟土地區拔地而起,加之地下水的抽取,三管齊下,讓上海不斷下降。
加之,1980年以來,長江三角洲城市周邊地區的鄉鎮企業興起,它們不僅大量開採地下水,而且向地表河道不斷排放汙水,這使得地表水質普遍下降,地下水開採規模日趨擴大。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地區,和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地區,都相繼發生了地面沉降,在區域上和上海連成一片。
繁華的上海記載了中國自古以來的風雲變化、留存了中國獨樹一幟的海派風韻,擔任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領軍角色。難以想象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上海如果沉沒會是怎樣。
百年的時間並不遙遠,包括上海在內被預測沉沒的城市,如何力挽狂瀾?站在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轉折點,這些未來的“亞特蘭蒂斯”如何拯救自己於危難?柏拉圖在《對話錄》中告訴世人“智慧的代價是矛盾,這是人生給人生觀開的一個玩笑。”
(第二章 以下略)
結語
如果末日 沒有贏家
我們所居住的這顆星球,被親切地稱為“家園”,因為正是她孕育了人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